当考古学家的探铲叩响时光之门,历史便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化作一件件文物,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今天,让我们以考古的独特视角,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探寻那些承载着皇权与国家统治逻辑的镇馆之宝。
故宫,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不仅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居所,更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与大英博物馆的“万国宝藏”、卢浮宫的“艺术殿堂”、大都会博物馆的“文化熔炉”不同,故宫代表的是一种以皇权为核心运转的文明体系。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皇权”始终是统治国家的核心要素,它需要天命的加持、权力的威严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逻辑。
在故宫众多文物中,有三件堪称镇馆之宝,它们分别象征着天命、皇权与治国,共同构建起中华帝制的统治体系。第一件便是金瓯永固杯,这只清乾隆时期的皇家祭天与开笔仪式专用酒杯,承载着清皇室的权力象征与统治信仰。“金瓎”寓意国土完整,“永固”象征政权稳固,每年新年凌晨子时,皇帝都会在养心殿明窗前,用它举行祭祀仪式,并写下开年第一笔祈福之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然而,随着清末的动荡,皇帝的统治成为历史,这只曾象征大清国运的金杯,如今静静地陈列在故宫博物院,成为后人凭吊往昔的见证。
如果说金瓯永固杯是天命赋权的象征,那么九龙壁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具象化表达。这座位于紫禁城宁寿宫的九龙壁,气势恢宏,壁上九条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每一块琉璃瓦都烧制精细、色彩绚烂。在古代,“九”是至高无上的象征,皇帝的龙椅、袍服、紫禁城的房间数量,都与“九”紧密相连。九龙壁不仅是一道装饰性建筑,更是整个帝王系统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它向所有进入皇宫的人宣告:这里是皇帝的地盘,皇权不容侵犯。
治国的智慧,同样在故宫的文物中得以体现。大禹治水图玉山,这座清代宫廷玉雕的巅峰之作,以整块重达5000多斤的玉石雕琢而成,历时数年完成。玉山上,蜿蜒的河流、连绵的山脉、波涛汹涌的洪水,以及中央指挥百姓疏通水道的大禹,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治水画卷。乾隆皇帝推崇“以史为鉴”,他认为自己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必须全力以赴。因此,他特命工匠雕刻此玉山,将其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信条。
在中国历史上,“治水”一直是治国的象征。黄河泛滥,治理不好就会民不聊生;大禹能治水,所以能成王。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必须向大禹学习,以治理天下为己任。大禹治水图玉山,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更是一座帝王的“治国丰碑”。
周末将至,不妨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感受这些文物的魅力。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全球的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活动,邀请公众走进历史的长廊,聆听文物的低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