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雷军人设与责任之困:小米汽车高端路上的信任危机如何破局?

   时间:2025-11-20 08:56:1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小米汽车在2025年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收突破千亿元大关,净利润同比增长八成,汽车业务首次实现盈利,单季销量突破十万台,单车平均售价达28万元,毛利率甚至超越了奔驰、宝马等传统豪华品牌。然而,这份成绩单背后,一场由SU7 Ultra车型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发酵。

多名车主反映,SU7 Ultra实车与宣传存在显著差异。前舱盖设计、碳纤维材质等关键配置未兑现承诺,导致超过百位车主联合提起诉讼,要求退款并索赔三倍车款。案件审理过程中,小米方面提出多项抗辩理由:雷军曾在微博暗示“这车比较贵,建议别买”,宣传内容未写入正式合同,甚至出示了雷军修改微博的截图,称其因“对结构不太懂”而删除相关内容。这些解释非但未平息争议,反而引发公众质疑——企业是否在利用创始人个人形象吸引消费者,却在出现问题时急于划清界限?

雷军长期以来塑造的“亲民企业家”形象,曾是小米汽车的重要竞争力。2024年SU7系列上市时,他以21.59万元的起售价赢得市场好感,演讲中少谈技术参数,多分享选材过程、团队奋斗故事等细节,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让消费者产生强烈共鸣。但随着SU7 Ultra争议爆发,这种信任开始动摇。有车主直言:“我们买的是雷军推荐的车,现在出了问题,他却说‘我的话不算数’,这让人难以接受。”

小米汽车的高端化战略依赖技术投入与品牌溢价。数据显示,其第三季度研发支出达91亿元,全年预计超300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超过两万人。但消费者选择小米汽车的核心驱动力,仍是雷军的个人影响力。这种模式暗藏风险:当产品表现与宣传不符时,消费者不会区分企业责任与个人言论,而是直接将矛头指向雷军本人。相比之下,特斯拉马斯克虽同样高调,但争议发生时更聚焦产品问题;蔚来李斌则明确表示“公司负责”,避免将个人形象与企业责任混为一谈。

市场观察人士指出,当前汽车消费者已愈发理性。他们不再单纯为“名人推荐”买单,而是更关注产品实际性能、售后服务保障及合同条款透明度。小米若继续将销量增长寄托于雷军个人影响力,而未建立独立的质检与维权体系,未来可能面临更大挑战。毕竟,消费者可以因为信任选择一个品牌,也会因为失望而彻底放弃。

雷军用二十年时间将小米打造成科技巨头,但如今面临的考验已超越商业成功本身——如何让消费者相信,小米的价值不依赖于某个人的存在,而是根植于企业自身的产品力与服务体系。这场信任重建的战役,或许比冲击销量目标更为艰难。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