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容社区平台的激烈竞争中,B站凭借丰富的原生数字资产占据一席之地,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却显得颇为谨慎。与字节跳动、快手等平台积极投身AI军备竞赛不同,B站更倾向于将AI作为辅助工具,用以巩固创作者生态、提升广告变现效率,而非直接参与大规模技术竞争。这种策略选择,折射出B站当前面临的生态压力与战略权衡。
B站的AI应用呈现出独特的路径——它并未急于开发大模型,而是将AI转化为连接技术与大众的桥梁。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B站每月有超过8000万用户浏览AI相关内容,但平台并未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大模型竞赛,而是聚焦于AI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董事长陈睿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优质内容的核心在于创作者本身,这一观点背后,是B站生态增速放缓、创作者商业化困境的现实挑战。
2025年4月,B站社区经历了一场“停更潮”:多位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头部UP主宣布暂停更新,原因直指收入下滑。尽管同期平台给创作者的分成上涨了19%,但简单的资金投入并未有效挽留人才,创作热情与商业回报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商业化气息在社区内逐渐蔓延,部分UP主的“恰饭”视频频繁出现同一品牌,推荐流首页甚至出现封面具有挑逗意味的内容,这些变化引发了用户对社区氛围的担忧。
面对生态压力,B站开始尝试突破二次元圈层,推动AI知识、科普、教育内容的生产。平台上涌现出“图灵的猫”“跟着李沐学AI”等科普类UP主,AI内容成为增长最快的科技品类。据披露,AI相关视频的播放时长同比增长61%,日均投稿量增长45%,全网AI粉丝量排名前十的创作者均来自B站。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内容生态,也为平台吸引了更多年轻用户——数据显示,观看AI内容的用户中,95后占比超过80%。
在创作工具层面,B站推出了一系列AI辅助功能,但整体仍处于追赶阶段。2025年7月,平台上线“视频播客出圈计划”,其中的“代号H”工具允许创作者通过文案或音频输入,在6分钟内将千字内容转化为视频,未来有望缩短至3分钟。此前,B站还测试了“必剪Studio”的数字分身定制功能,UP主提交30分钟音频和真人视频即可生成1:1数字分身,并新增虚拟主播形象定制选项。然而,这些工具目前均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
商业化变现方面,B站于今年4月推出数据洞察智能体InsightAgent,帮助品牌在投前洞察、达人匹配、创意生成到投后复盘的全链路中提升效率。该工具已落地应用,与之结合的B小程序则面向游戏领域客户内测,探索新的变现路径。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B站广告收入超过24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超30%的开屏广告、10%的新广告标题由AI生成,30%的效果广告消耗来自AIGC创意,AI类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近400%。游戏收入也达到16.1亿元,同比增长60%,这与AI技术提升投放效率和用户体验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与快手在3月上线的AI广告优化系统、字节在二季度实现的AI广告创意生成工具商业化相比,B站的进度仍显滞后。
在自研大模型领域,B站选择了差异化赛道——动漫生成。2025年5月,平台推出动画视频生成模型Index-AniSora并开源,同时提出首个专为二次元视频生成打造的强化学习技术框架,以及3万条人工标注的动漫视频奖励数据集。这一模型针对动漫内容优化,与快手“可灵”追求的电影真实感、字节“Seedance”追求的速度和功能全面性形成对比。后两者均未开源,主要服务于自身生态并对外提供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原快手可灵AI技术负责人张迪加盟B站仅3个月便离职,核心原因在于双方诉求分歧:B站希望其通过AI技术提升广告效率20%,而张迪的专长在于基础模型研发及ToC应用。
B站在AI领域的保守节奏,与其平台生态、基因和资源储备密切相关。抖音、快手等平台以低门槛、高参与度的特点,天然需要“大规模可复制”的创意工具,以实现内容的病毒式传播。而B站的中长视频创作门槛更高,用户对内容原创性和风格辨识度更为敏感,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社区氛围“AI化”,削弱其核心竞争力。B站的商业模式更依赖粉丝粘性、优质创作者和用户观看时长,遵循“质量逻辑”而非“产量逻辑”,这使其在AI投入上显得更为谨慎。
从资源角度看,字节和快手作为算法和技术驱动型公司,在预算、人才和基础设施方面具有优势,而B站的核心基因是社区、内容和创作者生态,其AI研发团队规模、预算、工程文化和算力储备均难以与前者匹敌。因此,B站更愿意将资源投入到内容生态、社区文化、会员付费和IP扩展等领域,以凸显平台差异化,拓展商业化空间。年轻用户对AI技术的高关注度和使用热情,则为B站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