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在复旦大学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抛出这一永恒命题。这位因发现首颗系外行星而改写天文学史的科学家,用三十年科研轨迹勾勒出人类寻找地外生命的现实图景。
1995年攻读博士期间,奎洛兹与导师米歇尔·马约尔在飞马座方向捕捉到异常信号——一颗质量接近木星、公转周期仅4.2天的“热木星”。这颗被命名为“飞马座51b”的行星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根据当时理论,巨行星只能在远离恒星的“雪线”外形成。这项发现不仅证明行星可通过迁移改变轨道,更开启了系外行星研究的新纪元,直接促成两位科学家在24年后登上诺贝尔领奖台。
“三十年间,我们已确认超过6000颗系外行星。”奎洛兹展示的曲线图显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正经历指数级跃迁。当前研究焦点已转向生命迹象探测,科学家通过“凌星光谱法”分析行星大气成分——当行星掠过恒星表面时,其大气层会留下特定化学物质的“指纹”。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已捕捉到首批系外行星大气光谱,而正在智利建造的“极大望远镜”将具备直接解析类地行星的能力。
这位自称“科幻迷”的科学家特别提及《2001太空漫游》对他的启发:“科幻的价值不在于预言准确性,而在于拓展思维边界。”对于地外生命形式,他给出明确判断:最可能率先在太阳系内部被发现,火星地下冰层或土卫二喷发的冰粒中可能存在微生物,相关样本返回分析或在未来五十年内实现。至于UFO传闻,他笑着摇头:“那更适合出现在电影里。”
在与学生交流时,奎洛兹坦言自己曾饱受“选择困难症”困扰。高中时期数学物理成绩优异的他,直到大学毕业仍在粒子物理与天体物理间摇摆。“最终选择天体物理,是因为它完美契合我的生活哲学——既能探索宇宙奥秘,又能享受徒步山野的乐趣。”这种将理性与感性融合的特质,或许正是推动他突破科学边界的内在动力。
当被问及诺贝尔奖得主的生活改变时,这位科学家透露了意外细节:“得知获奖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终于能换辆新自行车了。”他指着剑桥大学校园里那辆陪伴多年的旧车笑道:“科学探索需要纯粹的热爱,就像我始终保持着对星空的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