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顺利返航!空间碎片为何成航天路上的“绊脚石”?

   时间:2025-11-21 08:59:1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近日顺利返回地球,陈冬、陈中瑞、王杰三名航天员全部安全出舱,健康状况良好。此次返回任务中,原本计划搭乘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因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最终改由神舟二十一号飞船执行返回任务。经分析,裂纹最大可能由空间碎片外部冲击导致,这一情况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太空环境安全的关注。

看似空旷的太空,实则暗藏危机。除了天然的微流星体,人类航天活动产生的空间碎片正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这些被形象称为“太空垃圾”的物体,包括失效卫星、废弃火箭末级、未烧尽的燃料颗粒,甚至航天员在舱外作业时遗失的工具等。据欧洲空间局最新报告,截至2024年8月,直径超过10厘米的可追踪空间碎片已超过4.4万个,1厘米以上的达120万个,更小的碎片则难以计数。

空间碎片的危害源于其惊人的速度。在近地轨道,这些物体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飞行,是步枪子弹速度的10倍。尽管航天员在空间站内看似缓慢漂浮,但实际上他们与航天器正以高速环绕地球运行。当两个物体的轨道交叉时,碰撞产生的能量足以造成灾难性后果——大碎片可能击穿航天器外壳或控制系统,小碎片也能在表面留下撞击坑,甚至损伤太阳能帆板或供电线路。对于身着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而言,毫米级碎片就可能穿透防护层,危及生命。

为应对这一挑战,现代航天器设计从源头减少碎片产生,例如采用防爆燃料箱、减少外露部件,并在退役时主动变轨或进入“墓地”轨道。对于已存在的碎片,航天器主要通过监测预警系统规避较大碎片——通过光学观测、雷达技术等手段跟踪碎片轨道,提前实施变轨。然而,面对数量庞大、难以观测的小型碎片,航天器往往只能“硬扛”。为此,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均采用了特殊防护结构:由金属薄板、空隙层和内层厚板组成的惠普尔防护罩,能将碎片粉碎并分散能量,保护内部结构。中国空间站更进一步,采用复合材料填充式防护结构,在减轻重量的同时提升抗冲击性能。

防护策略还体现在空间布局上。空间站根据各区域的重要性进行分级防护:密封舱作为航天员生命保障核心区防护等级最高,推进系统、供电设备次之,而太阳翼等大面积部件则通过冗余设计降低风险。航天员在轨维修也是重要防护手段——神舟十七号乘组完成了中国航天首次舱外维修任务,后续乘组持续安装防护装置并巡检设备,为空间站“披甲”。此次神舟二十号任务中,航天员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继续加强空间碎片防护,确保空间站长期安全运行。

此次返回任务中的突发状况,也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严谨与可靠。自神舟十二号任务起,中国采用“发一备一”的滚动备份机制,确保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接回航天员。即使没有现成飞船停靠空间站,地面待命飞船也可随时升空执行救援任务,为航天员生命安全提供双重保障。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