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由黑洞与伴星相互作用产生的微类星体具备强大的粒子加速能力,能够将宇宙线加速至“膝”区域及更高能量水平。这一发现为探索黑洞在宇宙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关键观测依据,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和《科学通报》(英文版)。
该研究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完成,通过“拉索”的精确观测数据,首次在实证层面将宇宙线“膝”结构与黑洞喷流系统这一特定天体类型建立关联。这一突破不仅解答了学界长期存在的宇宙线“膝”形成机制问题,更开辟了通过极端天体现象研究宇宙物理过程的新路径。“拉索”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核心使命是开展宇宙线观测研究,此次成果充分彰显了其在前沿科学探索中的引领作用。
在11月16日举行的成果发布会上,研究团队详细介绍了观测数据获取过程及分析方法。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院士作为“拉索”首席科学家,系统阐释了微类星体作为粒子加速器的物理机制。他指出,黑洞与伴星相互作用产生的喷流系统能够形成极端环境,为高能宇宙线产生提供理想条件。这一发现将推动学界重新审视宇宙线起源模型,并为后续多波段联合观测研究奠定基础。
发布会现场还展示了“拉索”阵列的实时监测画面及数据处理流程。据介绍,该观测站位于海拔4410米的高原地区,凭借其超高的灵敏度和广阔的观测能区,已成为国际宇宙线研究领域的重要平台。此次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宇宙线物理研究领域迈入国际第一梯队,为构建完整宇宙线起源理论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