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双11”,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总是备受关注。过去,人们热衷于讨论哪位主播带货破亿,哪个品牌商品瞬间售罄。然而,今年飞猪平台的“双11”却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两个特别的数据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讨论。
数据显示,今年飞猪“双11”期间,GMV突破千万元的商家数量较去年增长了30%。与此同时,旅行社类商家的数量更是暴增160%,不少首次参与的旅行社便取得了百万级的销售业绩。尽管千万GMV在飞猪的生态中仅属于中腰部商家,但这一增长趋势依然引人注目。
那么,为何飞猪能够培育出如此多的中腰部商家?这些商家为何选择飞猪,而非其他OTA平台?答案其实很简单:飞猪为商家提供了“自主经营”的空间。在传统OTA平台上,许多中腰部商家,尤其是旅行社,往往缺乏自主权。平台通过一系列策略,使旅行社逐渐“去品牌化”,沦为沉默的商品提供者。
例如,在部分OTA平台上,排名靠前的旅游产品多为自营,而非自营产品的供应商信息则被隐藏。消费者只有在点击产品详情后,才能看到具体由哪家旅行社提供。更讽刺的是,这些所谓的自营产品,实际上大多由第三方供应,OTA仅负责贴牌。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旅行社彻底失去品牌标识,成为平台的“影子供应商”。
不仅如此,旅行社在利润分配上也处于劣势。它们需要先将产品售卖给OTA,再由OTA加价销售给用户。即便如此,旅行社仍需向OTA支付“后返佣金”。OTA还通过流量费、活动费等名义,进一步压缩旅行社的利润空间。中小商家资金有限,难以与大品牌在流量竞争中抗衡,最终往往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更令人无奈的是,平台甚至将客服成本转嫁给旅行社。OTA仅负责抽成,而旅行社则需承担全部服务责任。这种模式下,商家不仅利润微薄,品牌认知度为零,客户数据也不归自己所有,连大声宣称自身品牌的机会都被剥夺。这样的合作,更像是单方面的剥削,而非真正的共赢。
相比之下,飞猪的商业模式显得更为友好。其佣金率在行业内并不高,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商家保留品牌身份,实现自主经营。在飞猪平台上,商家可以积累口碑,吸引回头客,形成长期稳定的客户群体。这种模式为商家提供了一个“站着挣钱”的机会,而非被迫“跪着求生”。
飞猪融入阿里to C业务版图后,尤其是与88VIP、淘宝大会员的深度打通,使其流量规模大幅提升。消费者不再局限于飞猪App内的“搜索流量”,还能接触到来自淘宝、天猫的“逛街流量”。例如,一位88VIP用户在淘宝浏览商品时,可能会被飞猪推送的马尔代夫旅游视频或直播内容吸引,从而产生冲动消费。这种流量的转化效率,远高于传统OTA平台上的价格竞争。
以奢游国际为例,该商家专注于高客单价、强内容属性的马尔代夫旅游产品。通过飞猪与淘宝的内容生态,其精美的旅行图片和视频能够精准触达潜在高价值用户。今年“双11”,奢游国际的GMV突破千万元,充分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有效性。
对于旅游业而言,“双11”的时间节点也颇具巧思。11月通常是旅游淡季,传统旅行社此时往往业务清淡,员工半休半假。然而,飞猪的“双11”活动却为商家开辟了一条淡季生产线。商家可以通过预售明年旅游产品,提前锁定客源,盘活资产,评估业务水平。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淡季无单、旺季无位的难题,还为商家带来了宝贵的现金流,帮助团队稳定运营。
飞猪“双11”的核心价值,并非单纯追求GMV增长,而是帮助商家穿越行业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没有像其他平台那样,通过复杂规则和高额费用挤压商家利润,而是以相对公平的商业模式,为中小商家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机会。商家需要的不是平台的“施舍”,而是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让品牌真正成长的空间。
在传统OTA平台霸权横行的当下,飞猪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一股清流。它证明,生意并非只有“跪着挣钱”一种方式,平台与商家之间也可以实现真正的共赢。这种模式或许并不完美,但它至少为被挤压、被忽视的中小商家提供了一个挺直腰杆、报上名号做生意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