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长沙举办的2025世界计算大会上,从主题论坛到创新成果展示区,一系列前沿技术成果集中亮相。大模型、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勾勒出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图景,展现出计算产业对全球产业格局的深远影响。
在大会核心展区,千亿参数开源大模型成为多家参展企业的技术标配。随着算力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多款具备开源特性的大模型相继问世,显著降低了中小企业参与人工智能研发的门槛。企业无需从零搭建模型架构,可直接基于开源框架进行功能优化与场景适配。这种技术普惠模式已催生大量创新应用,涵盖智能客服、内容生成、工业质检等多个领域,部分大语言模型甚至能在移动终端实现实时运行。
机器人技术展示区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十二台机械臂组成的乐队同步演奏古典乐章,绘画机器人根据观众描述现场创作数字艺术作品,物流机器人精准完成货物分拣任务。更引人注目的是,医疗康复机器人、运动辅助外骨骼、文旅服务机器人等特种设备集中亮相,部分产品已进入商业化销售阶段。参展商介绍,这些机器人融合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与精密控制技术,能够适应复杂动态环境下的多样化任务需求。
大会开幕式发布的全球计算十大创新成就中,"ZFLOPS级算力实现"位居榜首。这项突破标志着人类计算能力进入全新量级,支撑起超百万款商业计算服务的稳定运行。在金融风控、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关键领域,ZFLOPS级算力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更催生出行业大模型等新型业态。专家指出,这种量级的算力突破正在激活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华为、曙光等企业展示的最新技术成果引发关注。超节点系统通过架构创新实现算力密度倍增,超智融合算力集群将通用计算与智能计算深度整合,脑机接口设备则展示了神经信号解码技术的最新进展。这些成果反映出计算产业正在向"算力+算法+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演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参展企业已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医疗康复领域,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在发言中强调,当前全球产业竞争已进入以先进计算为核心的新阶段。中国正通过"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优化算力资源布局,构建覆盖全国的算力网络体系。这种战略布局不仅提升了整体算力供给能力,更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供了发展基石。数据显示,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在应用创新层面,计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在产生化学效应。工程机械远程操控系统通过低时延算力网络实现千里之外精准作业,智能驾驶舱集成多模态交互技术提升操作安全性;智能制造领域,基于行业大模型的质检系统将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7%;医疗行业,计算辅助诊断系统已能识别2000余种罕见病特征。这些应用案例证明,计算技术正在从辅助工具转变为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大会期间同步举办的专题论坛上,学者们深入探讨算力网络协同发展路径。与会专家认为,未来计算产业发展需要突破三大瓶颈:一是构建自主可控的算力基础设施,二是建立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三是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针对这些挑战,多家企业宣布将加大在量子计算、光子芯片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投入,同时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培养专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