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媒对中国火箭发射失利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并剖析了问题根源。航天发射本就充满挑战,此次失利虽令人遗憾,但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经验,推动技术进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尝试都备受关注,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为后续任务提供了宝贵参考。
以谷神星一号火箭为例,其22次发射中虽仅有2次失利,但每一次失败都牵动着行业神经。2023年9月21日,谷神星一号(遥十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商业任务时,发射初期一切正常,但在飞行约67.5秒后,火箭姿态突然失稳。调查发现,失利原因是一级发动机喷管扩张段出现烧蚀异常,而问题根源在于喷管扩张段组件螺钉孔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碳布层内部产生缺陷,最终引发飞行故障。
无独有偶,2025年11月10日,谷神星一号(遥十九)再次遭遇挫折。此次任务中,火箭一级、二级、三级飞行及分离均表现正常,四级点火后飞行510秒,却因电磁阀故障提前关机,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星河动力随后发布的报告指出,问题出在2500N轨控发动机长时间高温热辐射下,电磁阀控制电缆温度过高,绝缘层失效,导致供电短路,进而引发发动机提前关机。这两次失利原因截然不同,一次是机械加工缺陷,一次是电路设计问题,均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改进措施正在稳步推进。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两次失利,但火箭核心部件——发动机的性能并未受影响,这表明火箭整体设计仍具备较高可靠性。谷神星一号火箭直径1.4米,长度约20米,起飞质量33吨,最大运载能力300千克(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经过多次改进,其整流罩直径已增至1.6米,长度5.2米,总空间达8.1立方米,载荷空间和发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能够灵活执行单颗或多颗卫星发射任务,适应性较强。
在谷神星系列中,谷神星二号性能更为突出。它采用三级固体串联加液体上面级设计,起飞质量100吨,500公里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1.6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1.3吨,运载效率高达1.3%。这款火箭的出现将大幅提升中国航天发射能力,承接更多复杂任务。目前,谷神星二号首飞日期尚未正式公布,但10月下旬已有消息称发射进入倒计时,其任务代号“跃云津”的徽章也已发布,引发广泛期待。
除了谷神星系列,朱雀三号火箭同样备受瞩目。作为我国首款可重复使用火箭,其首飞时间最初定于9月,后推迟至11月,目前11月末被视为关键节点。相关部门已发布飞行说明,标志着首飞进入最后准备阶段。若朱雀三号成功回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国家(继猎鹰九号和新格伦之后),这将是中国航天技术的重要突破。天龙三号、长征十二号甲、力箭二号等多款新型火箭也计划在今年首飞,中国航天技术的创新步伐正在加快,预计2025年底前将有更多发射任务陆续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