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枢纽菲力斯杜港,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Q-Truck无人驾驶重卡正以高效稳定的作业表现,成为码头智能化升级的标志性场景。近日,随着第二批车辆完成交付,这支由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无人驾驶车队正式开启规模化运营,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成功突破海外港口场景应用的关键瓶颈。
项目高级项目经理Benjamin Gaunt(Ben)在交付仪式上分享了技术落地的独特经验。这位2024年加入团队的英国本地人笑称:"现在同事们更愿意叫我‘英国通’而非‘老外’。"他透露,项目初期客户对技术安全性和系统兼容性存在顾虑,为此中英团队迅速组建联合工作组,通过300余次场景测试和参数调优,最终实现自动驾驶系统与港口TOS(码头操作系统)的无缝对接。这种"技术+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使车辆日均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25%。
作为西井科技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支点,菲力斯杜港项目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首次在欧洲港口实现无人驾驶重卡与自动化岸桥的协同作业,首次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AI运维体系。项目团队开发的智能诊断平台,可实时监测200余个车辆部件状态,将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这种"本地化服务+全球化标准"的运营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输出范式。
在组织架构层面,西井科技构建了三维立体网络:香港国际总部统筹全球资源,新加坡、迪拜等区域中心提供技术支持,英国本地团队负责具体运营。这种布局使公司能快速响应不同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例如针对英国严苛的工况标准,研发团队专门优化了车辆的涉水性能和低温启动模块;为适应欧洲交通规则,重新设计了视觉识别系统的算法逻辑。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每年将营收的35%用于创新,在激光雷达融合、高精定位等核心技术领域已持有87项国际专利。其自主研发的Q-Pilot自动驾驶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可快速适配不同车型,这种技术延展性使产品能覆盖从5吨到120吨的全谱系运输场景。
随着英国项目的深化,西井科技正加速构建智慧物流生态圈。除设立区域子公司外,还与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车路协同和数字孪生技术。在曼彻斯特物流中心,其部署的智能调度系统已实现人、车、货的动态最优匹配,使整体运输成本下降18%。这种"技术输出+生态共建"的模式,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的竞争格局。
目前,西井科技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已在全球16个国家的38个物流枢纽落地,累计运营里程突破800万公里。从泰国林查班港到阿联酋哈利法港,从墨西哥曼萨尼约港到英国菲力斯杜港,这些闪烁着中国智慧的技术载体,正在编织一张覆盖五大洲的智能物流网络。每个节点的成功落地,都在为全球贸易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