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到一位朋友的朋友圈:“刚花20块买了把茶叶梗,没想到现在打耳洞的人都在用这个。”配图是几根裹着纸巾的细枝。这条动态引发了办公室的热烈讨论,有人翻出老家后山的照片:“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当柴烧的玩意儿?”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款“天然耳洞护理棒”在电商平台月销超5万单。
这个现象背后藏着有趣的商业逻辑。对于刚打耳洞的人群,传统塑料棒容易引发过敏,而茶叶梗凭借天然材质、透气轻便的特性,恰好解决了这个痛点。这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看似普通的事物——有人花800元请陪练学骑自行车,有人靠教跳绳月入三千,甚至有人专门收集猫毛制作手工玩偶。
大学时期的兼职经历让简七对这种“非常规生意”格外敏感。她曾通过校园论坛接到录制企业欢迎语音的订单,发现组织者不仅搭建简易录音棚,还承包了发传单、商场导购等业务。这位学长每年开学季包车接新生,四年间不仅赚回学费,更积累了人生第一个十万存款。他的成功并非偶然:从他人抱怨中发现需求、将服务明码标价、通过快速试错调整方向、善于整合资源扩大规模,这些特质构成了独特的“生产者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正在重塑人们的消费观察视角。过去看到奶茶店排队只会抱怨等待时间,现在会自然分析坪效与复购率;发现景区帮外国游客拍照的摊位,会思考文化差异带来的商机。就像学会游泳后看到水域会本能判断深浅,商业敏感度往往源于持续的观察与思考。
近期旅游市场的变化印证了这种洞察的价值。携程财报显示,老年群体旅游消费力是年轻人的三倍,平台因此推出“爸妈旅行官”服务;入境游复苏让景区涌现出专拍游客照的摊位,日均收入可达数百元;演唱会经济催生出周边摊位经济,成为年轻人实践商业创意的试验场。这些案例揭示着同一个真理:当需求被精准捕捉,再微小的痛点都能转化为商机。
培养赚钱能力更像养成习惯而非依赖天赋。简七回忆创业初期也曾遭遇挫折,但正如学游泳难免呛水,关键在于保持下水尝试的勇气。她发起话题互动,邀请读者分享“突然领悟赚钱门道的瞬间”或“见证过的神奇小生意”,点赞前三名将获赠定制“财富收纳包”。周二晚的直播中,她还将深入探讨普通人如何培养商业嗅觉,期待用真实故事点燃更多人的创业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