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届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的舞台上,一支来自沈阳的年轻团队凭借“汽油动力变距多旋翼无人机”斩获优秀奖。这支由董紫然、李坤、冯冠淇、刘力玮、籍允良组成的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0岁,他们的背后是一个跨越八十余载、历经七代人的航空传承故事。从抗战烽火中的热血报国到新时代的科技突破,这个家族用坚守与热爱在蓝天上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篇章。
故事要从第一代传承人刘训经说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怀着“保卫家国、逐梦蓝天”的信念,成为一名抗战飞行员。每一次升空作战,他都以血肉之躯筑起空中防线,将生死置之度外。机舱内的每一次操作、蓝天上的每一场激战,都沉淀为对航空事业最纯粹的执着。他常说:“只要天空还在,中国的航空梦就不能断。”这句话,成为家族传承的精神密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航空事业。
第二代传承人刘翼继承了父亲的航空情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凭借手绘的图纸和简陋的工具,反复摸索航空机械原理。每一个零件的打磨、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凝聚着他对家国的赤诚。他不仅传承了父亲的技术,更将“执着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内核发扬光大,为后续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代传承人宋敬文是刘翼的得意门生,也是第四代传承人刘宾的恩师。他常说:“航空事业不是孤军奋战,得让更多人接过这根接力棒。”在车间里,他带着刘宾熬夜调试设备;在空地上,他指导刘宾反复试飞。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手把手教学、心贴心传承”的真谛,让航空精神从遥远的传说变为可感可知的实践准则。
刘宾在宋敬文的教导下,不仅精通了航空机械设计与调试,更深刻领悟到传承的意义。他不仅在无人机技术创新上深耕细作,还致力于培养青年人才。他将从恩师那里学到的知识与精神毫无保留地传递给第五代传承人李思慧,让传承的链条不断延伸。
李思慧接过接力棒后,进一步拓宽了传承的边界。她将传统航空技术与现代科创理念相结合,推动技术革新。第六代传承人王新宇在她的指导下,聚焦青少年航空教育,成为连接传承与未来的关键纽带。他说:“每一代的使命不同,但初心不变。前辈们用热血与坚守铺就了道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就是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航空、投身航空。”
此次参赛的第七代传承人,正是在王新宇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年轻队伍。他们研发的“汽油动力变距多旋翼无人机”采用汽油变距技术,通过动态调节桨叶迎角,显著提升了推力输出范围与抗风稳定性,解决了传统无人机续航短、响应慢的痛点。在研发过程中,队员们泡在实验室里反复测算数据,在试飞场中不断优化设计。哪怕遭遇多次失败,他们也从未气馁。
“遇到难题时,王老师会给我们讲刘训经前辈抗战飞天的故事。”队员董紫然说,正是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滋养,让他们拥有了攻坚克难的勇气。从画设计图到组装零件,从模拟测试到实地试飞,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也延续着七代传承人的坚守。最终,他们的作品在国际赛场上以稳定的性能和创新的设计获得评委认可,拿下优秀奖。
从抗战时期的螺旋桨战机到新时代的智能无人机,从刘训经的单人升空到第七代传承人的团队作战,八十余载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航空信仰。这个家族七代人的传承故事,是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缩影,更是精神传承的生动写照。它不是简单的代际更替,而是初心的坚守、技术的革新、精神的升华。在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的领奖台上,年轻队员举起荣誉证书,身后是前辈们欣慰的笑容。这一刻,奖杯的光芒与传承的星火交相辉映,照亮了航空事业的未来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