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业正迎来一场以业绩基准为核心的重要改革。监管部门近期密集出台多项新规,旨在解决长期存在的“风格漂移”问题,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这场改革涉及业绩基准的选取、变更、披露及约束机制等多个环节,标志着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
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明确提出,基金管理人应遵循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在基准选取上需满足代表性、客观性、约束性和持续性四大要求。新规特别强调,业绩基准应与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目标、范围和策略相匹配,不得随意变更。对于确需调整基准的情形,管理人需提供充分依据并履行严格程序。
中国基金业协会同步推出的自律文件进一步细化了操作标准。根据《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纳入的指数被分为两类:一类库包含69只市场认可度高的核心指数,二类库则纳入72只具有创新特征的差异化指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超七成主动权益类产品已采用一类库指数作为基准,其中沪深300指数被2064只产品选用,占比达38.72%,相关产品规模合计1.74万亿元。
改革直指行业顽疾——部分产品业绩与基准严重偏离。统计显示,全市场5330只主动权益类产品中,仍有74只产品以“1年定存利率”为基准,但其前三大重仓股却集中于沪深300成分股。更有个别产品设定“年化收益率5%”等固定数值基准,与权益类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明显不符。这类“风格漂移”现象不仅损害投资者利益,也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新规对基金管理人提出更高要求。除需建立与投资收益挂钩的考核体系外,还明确规定:若基金长期业绩显著低于基准,相关经理的绩效薪酬应大幅下调。托管人也被赋予更重监督职责,需确保基金持仓与基准匹配,对严重偏离情形及时预警。对于存量产品,监管给予1年过渡期调整基准,托管人监督职责的过渡期则为6个月。
市场机构分析认为,改革将重塑行业生态。国金证券指出,新规实施后,主题类产品可能更倾向选择易产生超额收益的行业,而宽基类产品则会参考指数权重进行配置。天风证券统计显示,自《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行动方案》发布以来,主动权益产品相对基准的偏离度显著收敛,2025年三季度跑输基准的基金比例已降至41%,较2024年同期的81%大幅下降。
数据印证着变革的成效。截至11月10日,今年已有148只产品完成基准变更,其中下半年占41只。过去三年跑赢基准的产品占比达36.92%,五年期占比则升至55.04%。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部分冷门指数未被充分利用——一类库中的16只指数尚未被任何主动权益产品采用,这些指数涵盖科创综指、国证1000等重要标的,其成分股中不乏公募重仓的寒武纪、宁德时代等个股。
这场改革正在倒逼基金公司重新审视投资策略。某大型公募人士透露,公司已启动全面自查,重点清理基准与持仓不匹配的产品。“过去有些产品为追求短期排名,持仓与基准严重偏离,现在必须回归投资本质。”该人士表示,未来产品设计将更注重基准的指引作用,真正实现“所投即所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