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近期因一场公开争议与多重市场动态引发广泛关注。高盛发布的供应链调研报告指出,国内9家核心供应链企业虽已规划10万至100万台级年产能,但尚未获得大额确定性订单,这种“产能前置”与“订单滞后”的矛盾成为行业典型特征。报告发布仅五日后,优必选在社交平台发布Walker S2量产交付视频,展示机器人方阵换电、列队行进等能力,试图回应市场对交付真实性的质疑。然而,美国Figure AI创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随即公开质疑视频中“后排机器人为电脑特效”,引发双方多轮交锋。
针对指控,优必选迅速发布由穿越机拍摄的无剪辑素材,辅以工厂环境音、机器人脚步声等实证细节。布雷特·阿德科克后续又提出“机器人换电时手部动作不一致”的质疑,最终以“市场乱象失控”的表述结束争论。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与比亚迪、吉利汽车、富士康等头部企业建立合作,推动Walker系列在汽车制造、智慧物流等场景的商业化应用,并通过场景实践积累运行数据优化产品性能。
与此同时,Figure AI披露其第二代机器人在宝马美国工厂参与汽车零件处理,累计运行超1250小时,但因前臂部件故障率较高,公司已启动二代退役并推出第三代产品,通过重构电子元件架构提升可靠性,目前具备量产条件。两家企业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凸显行业在技术落地与商业化进程中的差异化路径。
尽管争议不断,人形机器人赛道仍释放出积极信号。据统计,2025年以来超千万元级别的具身智能领域订单已超18起,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6家企业单笔或累计金额破亿,应用场景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制造、智慧物流等实体经济领域。资本层面热度持续攀升,上半年行业投融资事件超百起,总金额突破150亿元,亿元级融资成为常态。下半年京东连续披露三笔机器人领域投资,阿里巴巴、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机构也纷纷加码,量产交付能力成为核心考量标准。
然而,行业仍面临交付环节的挑战。有业内人士透露,尽管订单频传,但实际交付量与质量仍有提升空间。以优必选为例,其2025年累计订单金额突破8亿元,覆盖汽车制造、工业生产、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但在合作方运营细节、机器人承担的核心工序参数等关键信息上仍存在“留白”。高盛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才能达到138万台,与部分企业现阶段布局的百万产能形成巨大时间差,多数企业选择“在实际订单落地后逐步扩产”。
在交付策略上,国内企业呈现两种典型路径。优必选以订单锚定规模化,重点布局汽车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计划到2026年实现工业人形机器人年产能5000台,2027年扩大至10000台,2025年已交付超200台。加速进化则采取“小步快跑”策略,早期坚持单台交付,待生产与售后能力成熟后再逐步放开订单量级,目前聚焦低门槛场景,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对接科研与开发者群体,同时开放技术接口吸引生态参与。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分析,2025年机器人行业亿元级、千台级订单在多场景集中爆发,标志着行业从技术验证进入规模化商业落地阶段。企业需求聚焦于降本增效与生产灵活性,需求、供应链、资本三方面的变化共同推动行业从订单热迈向实际交付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