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以自主感知与协同决策为核心的新阶段,智能体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实践。这种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智能单元,开始嵌入工厂生产线、城市管理系统、终端设备乃至个人生活场景,成为推动新一轮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一家成立仅两年半的AI基础设施企业——无问芯穹,凭借其独特的“智能体基础设施”战略,吸引了资本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近日,无问芯穹宣布完成近5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珠海科技集团与孚腾资本(元创未来基金)联合领投,惠远资本、尚颀资本等十余家机构跟投,老股东全员加码。这一资本组合颇具深意:国资平台代表地方产业升级需求,市场化基金聚焦技术商业化潜力,而老股东的持续加注则印证了对其战略方向的长期信心。在投资方看来,智能体基础设施已从技术概念演变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而无问芯穹正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与传统AI基础设施聚焦算力优化不同,无问芯穹将目标锁定在智能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其联合创始人夏立雪博士指出,智能体时代的基础设施需解决三大核心问题:如何规模化生产智能体、如何实现多智能体协同、如何让智能体在真实环境中持续进化。为此,公司构建了“生产-协同-服务”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将基础设施定义为智能体的“产线、能源与操作系统”。
在云端,无问芯穹打造了“无穹AI云”平台,通过异构算力调度与训练推理优化技术,实现对全国26个城市53个核心数据中心超过25,000P算力的统一纳管。该平台不仅为百川智能、联想集团、理想汽车等企业提供模型研发到推理服务的一站式支撑,还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形成深度合作。其智能体服务平台可帮助企业降低60%的推理成本,同时提升30%的部署效率。
终端侧的突破更具颠覆性。针对设备算力与能耗限制,无问芯穹推出“无垠终端智能”方案:端模型“无穹天权”以3B级计算成本实现21B模型性能,支持全模态理解;推理加速引擎“无穹开阳”将时延压缩至原三分之一,能耗降低40%;自研LPU IP“无穹天璇”则通过能效翻倍进一步降低推理成本。这些技术使智能体得以真正落地手机、车机、机器人等终端设备,成为可随时调用的个人与企业级助手。
更引人注目的是,无问芯穹正用智能体技术重构基础设施自身。其推出的Infra Agents蜂群系统,通过多智能体协同实现资源调度、负载均衡等功能的自适应优化;Kernel Mind平台则让终端推理链路具备自学习与自调参能力。配套的RLinf强化学习框架与Cache to Cache通信协议,构建起智能体间的“记忆共享网络”,使复杂场景下的协同决策效率提升数倍。这种“基础设施智能化”思路,标志着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进化的范式转变。
投资机构对无问芯穹的看好源于多重逻辑。珠海科技产业集团首席投资官刘飞虹认为,公司在“云+端”全栈体系中的技术积累与多行业落地案例,为智能体规模化产业落地奠定了基础;孚腾资本则强调其精准把握了技术从概念验证向商业落地的关键窗口期,软硬协同优化与端云一体架构形成了独特竞争力;惠远资本总裁张珊珊则从国家战略角度指出,无问芯穹的布局与自主可控的AI基础设施规划高度契合,有助于推动国产算力体系与终端智能生态的贯通。
当前,智能体已开始渗透至产业各个环节:在工厂中优化排产流程,在供应链中预警风险,在城市管理中调度交通,在终端设备中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些场景的共同需求,指向一套稳定、可进化、可协作的基础设施网络。无问芯穹的实践表明,通过将智能体生产、协同与服务能力整合为系统化解决方案,有望让智能体成为像水电一样触手可及的基础资源。当这种基础设施深度融入社会运行系统时,其价值或将超越单一技术突破,重新定义智能社会的底层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