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专访小米陈龙:以算法为基,小米辅助驾驶驶向安全与个性化新境

   时间:2025-11-28 08:36:12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小米近日通过其最新发布的Xiaomi HAD增强版,向行业展示了在辅助驾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这款系统不仅实现了从传统端到端模仿学习向“模仿学习+强化学习”模式的范式升级,更通过引入VLA(视觉-语言-行为模型)技术,为解决长尾场景下的决策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据小米智能驾驶VLA技术负责人陈龙介绍,此次增强版的核心突破在于学习机制的迭代。传统端到端系统依赖千万级驾驶视频数据进行模仿训练,而新版本通过世界模型构建的虚拟环境,让模型在反复试错中掌握最优驾驶策略。这种“正向奖励+负向惩罚”的机制,使系统在面对突发加塞、施工占道等极端场景时,能更贴合人类防御性驾驶的逻辑,决策可靠性与安全性显著提升。

强化学习的应用并非孤立存在。小米同步推进的世界模型技术,通过“道路环境数据+语言描述”的双输入模式,生成适配中国复杂路况的虚拟训练场景。例如,系统能通过语言描述理解不同城市的交通标识差异,进而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北京胡同的窄路会车、上海高架的匝道汇流等特色场景。这种“数据驱动+语言增强”的方案,有效解决了仿真环境与真实道路的差距问题,为强化学习提供了更贴近实际的训练场。

VLA技术的引入,则直指端到端模型的“黑盒”痛点。陈龙以“宝宝学说话”类比:传统端到端如同幼儿模仿发音却不知含义,而VLA通过语言模态的加持,使系统具备“读书认字”的推理能力。当遇到未在训练数据中出现的场景时,VLA可借助互联网通识数据(如交通规则、物理常识)进行逻辑推导,例如通过识别“圆形红底标识”判断禁止通行,或根据“右转必停”的地方规则调整动作。这种“理解式决策”能力,被认为是通往L3/L4级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

在技术路径选择上,小米拒绝了开源模型的快速移植方案,转而投入资源自研具身基座模型。该模型从大语言模型(LLM)阶段即开始数据筛选,融入驾驶场景与机器人任务的专项训练,强化3D空间感知与推理能力。陈龙透露,这种“通用能力为基础、驾驶场景为重点”的设计,使模型既能适配车辆驾驶,也可扩展至机器人、家居等跨场景应用,形成“人车家全生态”的技术协同优势。

针对VLA可能带来的时延问题,小米通过算力强化与模型优化双管齐下:一方面升级硬件基础设施保障推理速度,另一方面在语言模态输出端精简token,移除口语化表述,仅保留关键决策信息。这种“效率优先”的调整,使系统在增加认知能力的同时,仍能保持流畅的交互体验。

技术落地的优先级排序中,小米明确将算法置于首位。陈龙引用特斯拉前AI负责人观点指出,当前辅助驾驶的核心矛盾仍在软件层面,硬件与算力仅作为弥补算法短板的补充手段。例如,当算法无法通过纯视觉方案实现高精度感知时,可增加激光雷达提升可靠性;当VLA推理需要更复杂计算时,再通过算力升级保障响应速度。这种“软件定义硬件”的思路,体现了小米对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

作为较早参与端到端与VLA研发的科学家,陈龙的职业轨迹折射出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人才聚集趋势。这位35岁的前英国Wayve核心成员,在对比国内外驾驶场景后发现,国内道路中电瓶车横穿、突发加塞等不可预测场景更多,对系统灵活性与安全性的要求更高。这种本土化需求,加上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愿景吸引,最终促成其回国加入小米。他透露,小米1用户身份与雷军亲自沟通的经历,强化了自身对品牌价值观的认同——这种“做感动人心的好产品”的理念,与VLA技术“让AI落地物理世界”的追求高度契合。

随着Xiaomi HAD增强版随HyperOS 1.11系列推送至用户,小米的智能驾驶技术进入全新阶段。从端到端到强化学习,从世界模型到VLA,这家以手机起家的科技企业,正通过持续的技术深耕,在智能驾驶赛道上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而陈龙带领的团队,能否凭借“难但正确”的技术路线,在L3/L4级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上实现突破,将成为行业后续关注的焦点。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