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私募市场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中呈现出显著分化特征,A股与港股的宽幅震荡与海外市场的科技驱动形成鲜明对比。量化策略凭借对市场高频波动的捕捉能力,在国内市场全面领跑,而主观多头策略则因选股能力差异出现业绩断层。与此同时,跨境配置的私募产品通过全球科技产业链布局实现超额收益,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国内量化私募迎来高光时刻,百亿级机构业绩分化显著。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规模超百亿的私募机构平均收益达10.87%,其中量化策略产品包揽多周期业绩榜单前列。稳博投资通过线性与非线性策略的融合,其指数增强类产品超额收益突出;天演资本凭借高频交易与多策略组合,在震荡市中展现强适应性;龙旗资产作为量化领域老牌机构,与前两者共同构成第一梯队。这三家机构的产品收益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约15-20个百分点。
主观多头策略呈现冰火两重天,仅少数管理人突围成功。东方港湾因重仓全球AI算力龙头英伟达及A股科技映射标的,年内收益领先同行超30个百分点。日斗投资则延续"低估值+高分红"策略,在市场避险情绪升温期间逆势取得正收益,其选股逻辑被市场戏称为"新煤炭神教"。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超六成主观多头产品未能跑赢基准指数,部分机构因风格漂移遭遇大幅回撤。
跨境配置产品成为年度最大亮点,凯思博企鹅一号基金以140.75%的成立来收益领跑全市场。该基金10月月报显示,在美股科技股回调期间仍取得3.87%月收益,年内收益达39.07%。其成功关键在于三大布局:一是持续重仓AI产业链核心标的,英伟达持仓占比长期维持在25%以上;二是通过收益互换工具灵活配置中美港日四地市场,中国资产部分贡献了约40%收益;三是严格执行50%以上净头寸管理,在10月市场波动中仓位调整幅度不超过15%。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2025年私募行业呈现两大趋势:一是量化策略从工具化向系统化进化,机器学习模型的应用使策略迭代速度提升3倍;二是跨境配置从主题炒作转向产业链深耕,头部机构普遍建立全球研究团队覆盖AI、生物医药等核心赛道。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监管层放宽QDLP试点,具备跨境投研能力的机构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当前私募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前20%机构管理规模占比突破75%。量化领域已形成稳博、天演、龙旗的三强格局,而主观多头赛道则呈现东方港湾、日斗投资、景林资产的三足鼎立。业内人士提醒,尽管AI主题持续发酵,但需警惕部分机构过度集中持仓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建议投资者关注策略容量与风控体系的匹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