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与科技巨头之间,一场无声的战争悄然拉开序幕。亚马逊,这位零售界的领航者,近期做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举动,与长期以来的合作伙伴谷歌,似乎走到了分岔路口。
7月下旬,亚马逊突然宣布全面退出谷歌购物广告的竞价系统,其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曝光份额迅速归零。紧接着,亚马逊又对其网站代码进行了更新,从技术层面阻止了谷歌AI购物助手抓取其产品页面。这一系列动作,没有公告,没有解释,亚马逊用最直接的方式,与谷歌划清了界限。
过去十年间,谷歌与亚马逊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谷歌作为流量入口,引导用户搜索商品,而亚马逊则负责完成交易闭环。然而,随着利益结构的变化,这种默契似乎不再牢不可破。亚马逊想要在与谷歌的交汇处,悄悄迈出一步,掌握用户购物的最初提问权。
生成式AI的兴起,正在改变用户的行为习惯。人们不再通过关键词筛选信息,而是习惯用自然语言提问,AI会理解问题,整理内容,推荐选项,甚至帮助完成下单。这种变化使得用户购物路径变得更短、更直接,但同时也意味着路径权力的转移。谁能接住用户的第一问,谁就可能掌握后续的每一个点击。
对于亚马逊而言,商品信息、评价内容、库存与价格是其最核心的资源。这些内容一旦被外部AI抓取,就可能被用来引导用户流向别的平台。因此,亚马逊选择封锁谷歌、OpenAI等主流AI代理的爬虫访问,同时加快内部AI助手的产品节奏,在第一问阶段就介入用户决策。
亚马逊推出的对话式AI助手Rufus,已经嵌入其App内部,从用户提问、搜索到推荐、下单,全链路纳入亚马逊的产品体验。即便用户想要购买的是平台上没有的商品,Rufus也会主动跳转到其他品牌官网完成下单。这种“广告即体验”的方式,让广告变得不那么可见,但反而更有效,也更难被复制。
与亚马逊不同,谷歌面对的局面显得更为棘手。用户的搜索方式正在变化,但谷歌始终是一家广告公司,其业务模式和收入结构都围绕广告展开。AI可以辅助用户决策,但谷歌无法忽视广告库存的位置,也不打算轻易改变现有的收入结构。这使得谷歌在应对AI搜索趋势时,显得有所顾虑。
谷歌与亚马逊的这一轮决裂,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分道扬镳,更是平台间走向闭环的一个缩影。其他平台也在做着相似的动作,把用户行为过程的每一段,慢慢收回到自己手中。TikTok通过堆叠内容、削弱跳转必要性来构建闭环;meta则在原有路径上优化广告的插入点;而OpenAI则通过与电商平台打通,让ChatGPT可以直接完成从提问到购买的动作。
这些平台虽然方向一致,但策略各异,都在试图掌控用户行为的路径,而不是仅仅依赖广告变现。这种变化使得广告预算不再是投给入口的“门票”,而是嵌进系统的“过路费”。用户看见的是什么、看不见的又是什么,已经越来越取决于平台的调度,而不是品牌或代理商的直接左右。
随着平台走向闭环,广告行业的信任结构也正在被改写。品牌投放的不确定性增强,因为推荐逻辑成为黑箱,排序由平台定义,流量的去向也越来越取决于平台的调度。品牌开始依赖平台的推荐节奏,而不是靠自己的节奏投放,这使得投放广告变成了一种“信平台”的动作,而不是“信方法”的选择。
在过去,广告的本质是一种带有协商色彩的行为,用户、品牌和平台共同参与其中。然而,随着AI的生成式推荐兴起,这种协商空间正在变小。品牌失去了主动调节的机会,用户也逐渐习惯了默认路径,而平台则悄然从中介变成了裁判。
亚马逊与谷歌的决裂,以及平台间走向闭环的趋势,都在预示着广告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谁能够掌握用户行为的路径,谁就能够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占据先机。
然而,这场变革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保持广告行业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如何确保品牌能够公平地参与竞争,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权益,这些都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这场变革中,各方都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