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车企账期整改的讨论再度升温,这一话题的焦点源自工信部发布的调研信息,恰好距车企集体承诺缩短账期至60天已过去两个月。
工信部此次调研突出展示了一汽、广汽、赛力斯三家车企通过流程优化实现承诺的案例,它们成为了观察账期整改成效的重要样本。
回顾整个事件的背景,自2025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付款期限不得超过60天,且严禁强制接受商业汇票。政策出台仅十天内,近20家车企迅速响应,统一承诺将供应商账期锁定在60天内,部分企业甚至直接排除了商业承兑汇票等支付方式,此举一度被视为产业链减负的重要风向标。
然而,两个月过去了,这些承诺是否真正落地?车企的执行情况究竟如何?除了工信部披露的案例,行业的整体表现正逐步浮出水面。
从公开信息来看,部分头部企业的实践给出了积极反馈。例如,中国一汽成立了跨部门专项工作组,形成了从流程到监督的闭环管理;广汽集团则构建了覆盖全采购流程的管控体系;赛力斯在按时支付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管理,确保流程透明可追溯。
但行业的整体执行情况并不统一。多位供应商向媒体透露,部分企业的实际落地效果与承诺存在明显差距。有供应商表示,尽管已收到相关通知,但采购合同条款及财务流程并未实际更新,操作层面依旧如故。另有供应商指出,多数企业的调整涉及多个部门协同,流程再造和系统适配需要时间,短短60天内难以完成这些变革。
更为普遍的是,多位供应商对60天账期的实际落地持谨慎态度。一位供应链人士直言,其中存在诸多可操作空间,如模糊付款起算时间、延长验收周期等,都能变相拉长账期。这种操作层面的阻碍,在具体流程中尤为明显,合同审批或付款环节往往需要多轮沟通,有时甚至难以找到相关负责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主机厂车企公告了60天账期的跟进措施,但部分供应商并不会主动与主机厂沟通。一位供应商员工表示,他们通常处于被动地位,等待车企通知,若有缩短账期的举措,会积极配合,但不会主动推动。
这种被动姿态背后,是供应链中强弱格局的难以撼动。在供应链长期供过于求的背景下,供应商与车企的话语权严重失衡,面对账期问题往往只能妥协。接受长账期,供应商或许还能维持生存;不接受,可能连订单都保不住。
工信部虽已开通线上问题反映窗口,旨在受理中小企业相关问题建议,推动车企改进管理流程、优化支付方式,但上述供应商表示,至今未使用过这一渠道。
在汽车产业链中,传统账期已成为供应商与车企之间的沉重枷锁,不仅束缚了中小供应商的资金链,也侵蚀了车企供应链的韧性。数据显示,2024年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平均值为182天,意味着供应商交货后往往要等待半年到一年才能收到款项。
“账期+承兑汇票”的模式几乎成为行业潜规则,进一步拉长了供应商的实际回款周期。车企给付承兑汇票,供应商需等待账期结束后再等上半年才能拿到钱,若提前兑付还需支付利息成本。
长账期是行业内卷的产物,随着汽车行业利润空间持续萎缩,车企通过拖长账期将资金压力转移给供应商,已成为行业默认的降本手段,加剧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张关系。
然而,车企自身也面临资金短缺的现实。财报数据显示,多家主要上市车企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合计已逼近万亿规模。若强行推行60天账期,资金压力将显著加剧,尤其对销量低迷、盈利乏力的车企而言,可能陷入资金困局,对产业链稳定性造成新冲击。
缩短账期至60天的承诺,核心在于成本与收益的平衡,需要平衡车企现金流需求与供应商诉求,统筹短期财务利益与供应链长期韧性。但当前,这一目标面临多重阻碍,包括产业链地位失衡、流程模糊以及车企自身经营困境。
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剧了车企的困境,汽车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价格战激烈,不少整车厂陷入恶性循环。在此背景下,车企需先走出经营困境,才能谈及60天账期的实现。
一位汽车从业者坦言,这正是极少数车企能真正摒弃商业承兑汇票等支付方式的原因。对多数车企而言,即便作出60天账期的承诺,在当前市场现状下,不使用商票支付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