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宣布,在北京时间8月17日晚上10时15分,成功自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组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搭载的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这一发射行动仅隔数日便紧随另一组低轨卫星的成功发射,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
据透露,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短短24小时内完成了两次发射任务。当天早些时候,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试验二十八号B星02星送入预定轨道。随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再次传来捷报,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不负众望,将09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送入太空。
美国科技媒体“Drivingeco”指出,中国在短短一周内连续发射两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标志着中国在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互联网卫星星座竞争中迈出了重要步伐。报道强调,中国在过去一个月内进行了五次相关发射,展示了在互联网卫星星座领域的强劲攻势。
低轨卫星相较于传统高轨卫星,具有显著的时延优势。传统高轨卫星通信时延约为110至270毫秒,而低轨卫星则能将往返时延缩短至15至100毫秒,满足实时交互需求。特别是在海洋、沙漠、高山、极地等地面基站难以覆盖的区域,低轨卫星星座能够提供无死角信号覆盖,为偏远地区和应急情况提供稳定网络接入。
中国目前正在同步推进三个万星级别的互联网卫星星座计划,包括GW星座(国网星座)、“千帆”星座和“鸿鹄-3”号星座,总卫星数量预计将超过4万颗。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直接对标SpaceX的“星链”计划,后者目前拥有约7000颗在轨卫星,并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末达到4.2万颗。
然而,中国在这一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近地轨道资源有限,国际电信联盟对卫星频轨资源的申请和使用提出了严格要求。中国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卫星部署,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了满足大规模卫星发射需求,中国不仅需要依赖现有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还需要开发更廉价的可重复使用商业运载火箭,以降低发射成本。
在后勤层面,发射数万颗卫星需要庞大的地面基础设施、控制站、用户终端、互补的光纤网络和空间交通控制机制。这一切都需要在紧迫的时间表内完成,以保持战略优势。随着近地轨道上卫星数量的增加,对卫星运行路线和频率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任何错误都可能带来高昂的成本。
全球范围内,各国对互联网卫星星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除了SpaceX的“星链”计划外,美国亚马逊公司也推出了“柯伊伯计划”,旨在部署3236颗近地轨道卫星,为全球提供高速上网服务。欧洲通信卫星公司旗下的“一网”公司已完成第一阶段648颗低轨卫星的部署,并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为全球的民航客机提供高速宽带服务。
为避免过度依赖美国的“星链”计划,欧盟委员会和欧空局也在积极寻求替代方案。他们与SpaceRISE工业联盟签署合同,旨在开发一个总成本为106亿欧元的安全连接星座IRIS2。该星座将由290多颗卫星组成,计划于本世纪30年代初投入使用。
中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展示了其航天技术的实力,也为全球通信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随着各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加剧,未来或将出现更多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动全球通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