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行业中,一种曾被视为旁门左道的操作——“刷单”,如今却悄然成为部分中小单体酒店和民宿维持生计的隐形法则。
过去,不参与刷单的酒店,或许是因为不知晓此法,或是坚守原则不愿为之。然而,时至今日,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已变得复杂且无奈。它不仅是佣金换取短暂流量的权宜之计,更是中小酒店在平台霸权与生存重压之下,一场充满风险与挣扎的“自救”行动。
在业界,刷单被一些精通运营的酒店老板委婉地称为“补单”,其主要目的在于引流与提升好评。他们利用平台算法机制,在生意冷清时主动刷单,以此提升门店动销,从而获取平台更高的推荐位和流量,吸引真实客人的预订。
对酒店老板而言,刷单虽意味着佣金的损失,但被视为向平台投放广告的成本。只要精通规则、适度操作,往往能取得显著效果。然而,刷单并非无脑之举,其中门道颇多。盲目刷高分不仅容易被识破,还可能因客人实际体验不佳而引发差评,导致前功尽弃。
一位经验丰富的酒店老板分享道,刷单时机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转化效果。他建议,根据销量和库存情况,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补单。例如,若前一天销量不佳,可在次日早上七点半至八点间补单;若上午销量仍不理想,则下午四点再补。若至傍晚销量仍未好转,则需尽快再补两单,而晚上的补单效果则相对有限。
他进一步算了一笔账,以一家拥有三四十间客房的酒店为例,每次刷两三单即可见效。若连续几天销量不佳,每个关键节点都跟进补单,一天下来可能需刷九至十单。以四十间客房计算,刷单产生的平台入住量可占整体客房量的四分之一,即25%的入住率。若客房最终成交价按100元计算,平台佣金约为15%,则刷单产生的佣金费用总计可达150元,对小体量酒店而言,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然而,若不投入这笔费用,酒店当天的整体入住率可能难以达到50%,因此,愿意刷单的老板往往抱持舍小取大的心态。
然而,并非所有酒店都能轻松刷单。这一行为实则属于虚假订单,去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明确规定刷单、刷好评等行为涉嫌违法。因此,只有能自主承担风险的酒店老板才敢尝试。对于加盟品牌店或国企物业酒店而言,由于运营权限和财务流程的限制,刷单行为难以实施。
平台对刷单的态度也颇为微妙。明面上,平台绝不鼓励刷单行为,一旦被发现,将对酒店进行扣分处罚。若判定刷单旨在套利,则处罚更为严厉,可能导致产品下架或置底数周,甚至失去在该平台经营的机会。因此,酒店老板在决定是否刷单时,往往需权衡利弊,倾听业务经理的暗示。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酒店老板坚决反对刷单。他们认为,平台利用规则诱导商家刷单以赚取佣金和预订数据,一旦被发现则严惩不贷,这种做法有失公允。他们担心,一旦陷入刷单循环,将被评分和流量的焦虑所绑架,失去自主权。然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不得不刷单的酒店似乎越来越多。
众多酒店老板反映,当前酒店市场面临量价双跌的困境,盈利与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选址和运营能力。因此,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一些原本劝诫酒店勿刷单的帖子下方,却涌现出大量寻求刷单教程和指导的酒店老板。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属无奈之举。
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本质,不难发现,这是平台凭借流量优势对酒店老板的“拿捏”。中小单体酒店难以建立稳定的私域客流,生意越差,对平台的依赖就越强。一位酒店老板坦言,他的门店过去每天尚有五六个散客到店,如今能有两三个已属难得。生意几乎全靠平台支撑,只能在遵循平台规则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小手段以求生存。若平台封死这条路,他们也只能听天由命。
对于中小酒店而言,提升点评分数难度极大,一两个低分差评就可能拉低长期积累的分数。至于加盟品牌之路,他们同样望而却步,因为体量小、资金有限,无法承担高昂的加盟改造费和管理运营费。
不过,近期有OTA平台对点评规则进行了调整,将点评分筛选门槛由4.8分降低至4.7分,使得4.7分及以上的酒店也能获取点评分筛选流量,并将4.7分酒店的描述由“很好”调整为“超棒”。PSI点评分指标也有所调整,4.7分及以上的酒店即可获得满分。这一变化虽微小,却为中小酒店带来了一丝喘息之机。然而,平台交易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他们仍需每日追着客人求好评,以维持生意。
行业寒气持续,中小酒店老板普遍采取降本求稳的策略,缩减员工、准备打持久战。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先熬过这段艰难时期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