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近日公布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在该季度实现了8787亿元的总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7%。在营收方面,贝壳达到了260.1亿元,同比增长11.3%。然而,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31.2%,仅为13.1亿元。
与此同时,贝壳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将其股份回购计划从原先的30亿美元扩大至50亿美元,并将该计划的期限延长至2028年8月31日。这一举动被市场视为公司试图通过资本运作来提振股价和投资者信心。
一位关注港股市场的投资者表示,股份回购通常被视为一种推高股价的策略,同时也能增加股权激励的价值。尽管贝壳管理层在业绩承压的情况下采取了这一措施,但仍难以掩盖一个事实:这家曾经的互联网巨头如今已面临严峻挑战。
回顾四年前的5月20日,贝壳创始人左晖因病去世,当时贝壳正处于巅峰状态,股价高达52.5美元,市值超过800亿美元,稳居中国互联网公司前十五名。然而,时至今日,贝壳的美股股价已跌至18.58美元,跌幅超过60%;港股股价在今年恒生科技指数上涨30%的背景下,也仅上涨了7%,明显跑输大盘。
贝壳的业绩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自2021年以来,公司的业绩表现犹如过山车。2021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相对活跃,但下半年因政策调控导致市场降温,贝壳为抢占市场份额投入大量资金,但效率低下,最终亏损5.2亿元。2022年,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贝壳的传统业务受到严重冲击,营收暴跌,亏损扩大。
2023年,市场有所回暖,贝壳通过大幅削减成本和提高效率实现了扭亏为盈。然而,2024年的盈利却出现下滑,全年表现平平。尽管存量房业务在四季度有所反弹,带动单季收入增速达到54%,但整体业绩依然不尽如人意。
从业务结构来看,贝壳的传统业务(包括存量房和新房)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约占总营收的59%。然而,这些传统业务的利润率却在持续下滑。特别是二手房业务,虽然利润率较高,但增长乏力。与此同时,新房业务的波动性较大,且利润率也在下降。
为了应对传统业务的压力,贝壳大力发展家装和租赁等新业务。这些新业务在近年来确实带来了增长,2025年第二季度合计占总收入的40%。其中,家装业务相对成功,贡献利润率已超过新房业务。然而,租赁业务虽然增长迅速,但成本控制难度大,短期内难以实现可持续盈利。
除了业务上的挑战,贝壳还面临着治理结构的质疑。自左晖去世后,公司的高管团队获得了大量股权激励,但这些激励并未披露任何业绩条件。在公司股价大幅下跌、业绩表现不佳的背景下,这种业绩与薪酬的错配自然引发了投资者的质疑。
为了重建投资者信任,贝壳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彭永东宣布捐赠部分股票用于公益事业,并大力推进股份回购计划。然而,这些措施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仍存疑问。根源或许在于贝壳的治理结构,管理层虽然拥有高度集中的投票权,但缺乏足够的权威来说服外界。
如今,贝壳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它需要在守住基本盘和培育新业务之间找到平衡,并重建投资者的信任。这不仅是对管理层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整个中国房产服务行业的一次重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