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阿里巴巴的造芯之路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每当阿里巴巴有新芯片亮相,总是伴随着外界的质疑与期待。
就在最近,有消息称阿里巴巴正在内部测试一款由国内晶圆厂代工的人工智能推理芯片,旨在填补大模型推理与云计算供给上的空白。这一消息再次将阿里巴巴的造芯计划推上了风口浪尖。
自2018年阿里巴巴成立“平头哥”半导体以来,其在芯片领域的探索就备受瞩目。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最具野心的造芯尝试之一,阿里巴巴在芯片研发上的投入持续增长。据报道,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巴巴在AI基础设施及AI产品研发上的累计投入已超过千亿元,其中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芯片研发。
然而,尽管投入巨大,但阿里巴巴的造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19年,阿里巴巴就在云栖大会上推出了含光800芯片,高调宣称要改写云端AI算力的格局。当时,阿里巴巴声称含光800在ResNet-50推理任务上达到了每秒78,563张图像的峰值,能效达500Ips/W,远超业界平均水平。然而,尽管官方演示和部分合作伙伴给予了积极反馈,但含光800的大规模客户案例却鲜有报道。
两年后,阿里巴巴再次推出了倚天710芯片,这是一款128核Armv9架构的通用服务器CPU。倚天710的亮相标志着阿里巴巴将造芯战略与自家云业务深度绑定。随后,阿里云上线了基于倚天的ECS实例,尽管初期供应有限,但至少表明倚天710已经进入了商用阶段。然而,与含光800类似,倚天710在整体供给与客户体验上的进展也相对缓慢。
面对外界的质疑,阿里巴巴的造芯之路显得尤为艰难。芯片是否真的能用?是否能像官方描述那样在生产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这些问题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得到答案。从技术演示到生态适配,再到供应落地,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此次曝光的新推理芯片同样需要面对这样的考验。
与含光800不同,这款新芯片在制造环节和定位上都有所调整。含光800曾依赖海外代工,而这次则选择了国内晶圆厂,这无疑是对冲风险、降低依赖的一步。然而,代工产能是否充足、良品率能否稳定以及是否与阿里巴巴自家数据中心部署节奏匹配等问题,都将成为决定这款芯片能否从“样机测试”跃升为“可供客户选购的大规模产品”的关键因素。
芯片的生态适配也是一大挑战。即使硬件性能可比,若缺乏成熟的软件支持,仍难成为行业可选方案。因此,要让这款芯片真正进入行业供应链,除了自有编译器与算子库外,还必须化解大量独立软件供应商(ISV)与主流框架的适配迁移成本。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造芯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生态命题。硬件设计固然重要,但没有稳定的编译器、算子库、开发者工具链与第三方应用支持,单片芯片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NVIDIA之所以在芯片领域难以撼动,根本原因在于其通过长期投入建立了一个全方位的开发生态。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在芯片生态上的布局尚显不足。
有资深投资人认为,阿里巴巴进入芯片领域的初衷更多是防御性的。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芯片短期内难以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阿里巴巴在财报中并未单列芯片业务的收入与投入,也说明公司对于造芯的定位始终偏向战略储备而非市场扩张。这种防御性逻辑与其说是技术突破不如说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阿里巴巴芯片的真正价值主要体现在为阿里云降低算力成本、提升供给稳定性以及在中美科技摩擦加剧的环境下获得某种战略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