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举办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一场关于AI算力的变革悄然展开。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单位中科曙光,联合AI芯片、整机制造、大模型开发等领域的20余家企业,共同推出了一项面向智能计算的全新架构,并宣布成立专项联合实验室。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破解当前AI算力困境的关键突破。
近年来,随着DeepSeek、ChatGPT等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企业、科研机构对算力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国内AI算力领域正面临多重挑战:高端算力供应紧张、国产加速卡性能与国外存在差距、使用成本居高不下、自主软硬件生态尚未完善。这些问题导致算力中心机柜功率在短短两年内从60千瓦飙升至900千瓦,增幅达15倍。
曙光数创副总裁兼CTO张鹏用"物种进化"形容这一变化:"五年前设计机柜时,功率参数还是3-8千瓦的常规范围。如今,单个机柜的功率已经突破200千瓦,我们正在研发的下一代产品甚至达到900千瓦。"这种指数级增长背后,是AI大模型训练对计算资源的海量需求。
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冠川指出,虽然中国算力供给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高端算力仍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国产芯片技术路线分散,用户难以选择最优方案。"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协同平台。"他强调。
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李斌解释,新架构采用GPU为核心的紧耦合系统设计,通过"算、存、网、电、冷、管、软"七个维度的协同创新,实现从单点技术突破到系统级优化的转变。"在单个芯片性能受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系统创新来满足AI计算需求。"他表示,这种开放架构鼓励产业链各环节发挥比较优势,形成深度耦合的统一体系。
对于架构的核心理念,中科曙光总裁助理杜夏威用"求同存异"来概括:"我们既要包容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势,又要避免无序发展。通过开放协作,最终形成标准化的整体解决方案。"这种设计思路旨在降低AI算力的使用门槛,推动计算资源普惠化。
在博览会现场,参观者通过互动展示直观感受到AI计算开放架构的协同效应。从芯片设计到散热方案,从网络架构到电源管理,每个环节都体现着跨企业协作的创新思维。这种模式被业界视为破解"算力孤岛"现象的重要尝试,或将重塑国内AI计算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