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对话陈平原:AI浪潮下,文学教育怎样守护“人”的独特温度与思考?

   时间:2025-09-06 12:07:37 来源:上观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人工智能以不可阻挡的姿态渗透进教育领域,文学教育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技术究竟该以何种姿态介入文学课堂?我们又需警惕哪些可能被消解的珍贵特质?这些疑问在《AI时代的文学教育》一书中得到了深度探讨,该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主编,汇集了三十余位人文学者的真知灼见。

陈平原教授在接受访谈时明确表示,拒绝将AI简单视为教育赋能工具。"赋能"二字隐含的技术乐观主义,在他看来是对复杂现实的简化。这位深耕人文学科数十年的学者指出,AI对教育的影响远非单向度的能力增强,而是涉及人类文明传承、个体精神成长的深层变革。

书中收录的讨论呈现出鲜明的学术共识:AI或许能模拟诗歌的韵律、总结哲学观点,却永远无法复制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共鸣。这种共识背后,是学者们对技术边界的清醒认知——当算法可以生成看似规范的学术论文时,那些源自个人生活积淀的真知灼见反而显得愈发珍贵。

在具体教学场景中,技术带来的挑战已显现端倪。多位学者提到批改作业时遭遇的困境:当学生提交的文本呈现出高度相似的"AI文风",教师却缺乏明确的评判标准。这种困境不仅存在于高校课堂,更蔓延至媒体稿件审核、公务员公文写作等领域,折射出技术介入带来的认知混乱。

阅读方式的变革同样引发担忧。当五分钟书籍梗概、三分钟电影解说成为常态,当AI直接给出学术研究的"核心观点",深度思考与个性化解读的空间正在被压缩。陈平原特别指出,人文学科的"创新"本质不在于填补知识空白,而在于提供新的观察视角与生命体验的融入,这正是AI难以企及的领域。

关于AI辅助写作的边界,学者们存在显著分歧。有人主张在资料收集阶段使用技术工具以提高效率,反对者则质疑这种做法可能削弱研究者的主体性。这种争论本身,恰恰印证了技术变革对传统学术范式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需要教育者根据不同场景寻找差异化解决方案。

在陈平原的设想中,未来的文学教师将转型为"引导者"与"陪伴者"。他们需要教会学生辨别AI文本与人类创作的差异,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建立生命共鸣,而非机械记忆文学史知识。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在部分高校已出现实践案例:师生共同分析AI诗歌的缺陷,合作将技术生成的文本转化为充满情感的作品。

对于人文学科的未来,陈平原持有审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当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人类对精神成长的追求将愈发强烈。AI可以解决"有用"的技术问题,但无法回应个体存在的困惑与迷茫。这种"无用之用",恰恰是人文学科存在的根本价值。

这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呈现学者们的多元思考,为技术时代的文学教育提供了重要参照。它不追求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教育者直面复杂现实,在守护人文精神的同时,探索技术与教育的良性互动方式。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