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晚,随着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我国首颗广视星座卫星“开运一号”(嘉州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颗由北京开运联合信息技术集团与上海巡天千河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卫星,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态势感知与轨道数据自主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广视星座的首发星,“开运一号”肩负双重使命:通过高精度遥感成像技术监测空间环境,同时构建我国首个自主可控的AOE轨道数据集。研发团队介绍,该卫星将彻底改变我国对国外TLE数据的依赖——现有国外数据更新周期长达24小时,而国产数据集未来可实现分钟级更新,为航天器发射、轨道调整和碰撞规避提供实时决策支持。
技术突破体现在多个维度。相较于传统地基观测站,“开运一号”的观测精度提升显著,尤其在微小碎片监测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球在轨太空碎片超1.4亿个,厘米级碎片的威胁日益严峻。技术人员举例:"当监测到碎片逼近通信卫星时,系统可在10分钟内输出精确轨道参数,为地面控制中心争取宝贵的规避时间。"这种能力不仅保障国家太空资产安全,更为商业航天企业开辟了新的数据服务市场。
卫星的自主化特性体现在数据全流程控制。研发团队历时三年攻克轨道计算算法,使数据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关键的是,通过构建国产化数据生态,我国在太空交通管理领域获得战略主动权。某航天专家指出:"过去卫星变轨决策依赖国外数据,现在我们可以基于自主数据制定方案,这种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广视星座的规划远不止于此。按照部署方案,未来五年将完成24颗卫星的组网任务,形成覆盖低轨、中轨和地球同步轨道的全天候监测体系。组网后,系统可实现对全球太空目标的24小时连续追踪,消除现有单星观测的盲区。更值得期待的是,研发团队正在开发"太空导航地图",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实时呈现卫星与碎片的动态分布,为航天器运维提供直观的决策界面。
从单星突破到星座组网,从数据依赖到自主可控,"开运一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太空监测体系进入新阶段。随着后续卫星陆续入轨,一个覆盖全轨道、具备实时响应能力的空间态势感知网络正在形成,这将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筑牢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