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一场关于AI计算的生态变革拉开帷幕。中科曙光联合AI芯片、AI整机及大模型领域等20余家产业链企业,共同推出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并发布曙光AI超集群系统。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迈入开放协作的新阶段。
当前,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对AI算力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EFLOPS,同比增长74.1%,市场规模达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预计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将突破1037.3EFLOPS,市场规模达259亿美元。然而,高端算力供给不足、国产加速卡性能差距、算力成本高企以及自主软硬件生态不成熟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发展。
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李斌指出,突破算力瓶颈、降低用户成本,仅靠少数企业的封闭式优化已难以满足需求。他表示:“过去十年,我们建设了20多个大规模算力集群,部署超50万张异构加速卡。作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我们有责任推动AI计算领域的开放协作。”
此次发布的AI计算开放架构,以GPU为核心,通过高效紧耦合系统设计,构建覆盖“算、存、网、电、冷、管、软”的协同创新体系。该架构旨在联动产业链企业,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集群创新,推动算力普惠。
基于开放架构,中科曙光同步推出曙光AI超集群系统。据智能计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杜夏威介绍,该系统具备“超高性能、超高效率、超高可靠、全面开放”四大特性,可为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行业大模型微调、多模态大模型开发等场景提供高效算力支撑。
为推动产业生态变革,中科曙光还宣布,将联合20余家智算上下游企业,依托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共建“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这一平台将聚焦产业链开放协作,助力构建开放、普惠的中国智能计算产业生态。
作为国产算力产业链的领军企业,中科曙光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亮眼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58.50亿元,同比增长2.41%;净利润7.29亿元,同比提升29.39%。这一增长得益于服务器市场的强劲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务器产量增长126.7%,IDC预测全球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3660亿美元,同比增速44.6%。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指出,中科曙光全栈布局“芯—端—云—算”一体化生态,前瞻布局液冷技术,是国内少数能提供芯片+整机及全栈自主方案的厂商,具备稀缺卡位优势。
在区域布局方面,中科曙光与重庆的合作持续深化。除与重庆大学、金凤实验室、长安汽车等机构在科学计算、工程仿真、智能网联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外,其承建的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在国产化率、绿色节能等方面取得突破,可满足“东数西存”“东数西训”等场景的算力需求。李斌表示,未来希望与重庆本地合作伙伴、用户及专家深入交流,推动AI超集群系统的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