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大质量黑洞通常被认为稳居星系中心,但一项最新发现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安涛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在距离地球约2.3亿光年的一个矮星系中,首次观测到偏离星系核心约3千光年的大质量黑洞,且该黑洞正以射电喷流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
科研人员通过多波段观测发现,这个黑洞并未处于矮星系的几何中心,而是位于星系边缘区域。其射电喷流的形态和能量特征表明,该黑洞正处于活跃吸积物质的状态,喷流延伸方向与星系盘存在明显偏角。这一现象与以往认知中“黑洞仅存在于星系中心”的理论形成鲜明对比。
研究团队综合分析射电、光学及X射线数据后确认,这是一个质量可达数百万倍太阳质量的游离黑洞。其偏离中心的位置和持续活跃的吸积活动,为黑洞形成与演化理论提供了新的观测约束。相关论文于2025年9月5日在《科学通报》英文版在线发表,引发国际天文学界广泛关注。
该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星系-黑洞共演化模型,更揭示了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可能存在多样化的生长路径。研究指出,矮星系在并合过程中可能通过动力学摩擦将中心黑洞抛射至外围区域,而持续的气体吸积则维持了黑洞的活跃状态。
随着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和FAST核心阵等新一代观测设备的建成,天文学家将具备探测更微弱射电信号的能力。这些高灵敏度仪器有望揭示更多偏核黑洞的存在,并通过解析亚秒差距级别的微型喷流结构,为构建完整的黑洞演化图景提供关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