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守护地球新征程:中国开展小行星动能撞击实验,挑战千万公里精准一击

   时间:2025-09-11 07:44:3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中国宣布将开展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小行星动能撞击实验,这一计划因在千万公里外精准撞击直径仅几十米的小行星,而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其场景仿佛科幻电影中的情节照进现实。

小行星撞击地球曾带来过灭顶之灾。6500万年前,一颗行星撞击地球,引发全球环境剧变,导致恐龙灭绝。而在俄罗斯地区,也发生过类似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当时,一枚直径仅18米的小行星在30公里高空爆炸,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1000多人受伤。所幸此次撞击发生在地广人稀的区域,若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后果将不堪设想。目前,天文学家已发现数万颗近地小行星,其中2200多颗被划定为具有潜在危险的天体,一旦撞击地球,轻则摧毁一座城市,重则引发大面积灾难。

为应对小行星威胁,科学家们曾研究过多种方法,如用核弹引爆、用航天器牵引或用激光灼烧等。然而,这些技术存在风险过高或技术不成熟的问题,目前难以实际应用。在众多方案中,动能撞击行星技术相对成熟、可行性高。其原理是让航天器高速撞击小行星,利用冲击力改变其运行轨道,不会引发大型爆破,安全性更有保障。

此次中国计划的任务难度极大,要在1000万公里之外撞击一颗直径仅50至100米的小行星,并使其偏离轨道3公分。任务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千万公里之外精准找到目标并实现撞击。航天器从地球发射后,需飞行较长时间才能抵达小行星附近,在此过程中可能受到太阳、地球、小行星等多个天体的引力影响,轨道稍有偏差就可能与目标失之交臂。

同时,太空环境中信号传输存在明显延迟,地面无法实时控制航天器,这就要求航天器具备自主识别能力,能跟踪小行星运行轨迹,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轨道,确保准时与目标相遇。精准撞击如此微小的目标也是一大难题。小行星并非静止,它绕着太阳公转或存在不规则自转,无法精确瞄准。航天器接近小行星时,需释放撞击器,该撞击器速度极快,相当于民航客机速度的20倍,需以每秒6.5公里的速度撞向目标。一旦撞击点测算出现偏差,整个计划就会失败。因此,科学家们需对小行星运行轨迹进行细致观测,精确计算最佳撞击点。

中国并非首个开展此类计划的国家,美国曾在2022年开展过类似任务,并成功改变了小行星的轨道。但中国此次计划并非简单复制美国做法,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诸多升级和优化。美国执行的DART任务撞击的是迪蒂莫斯双小行星系统,通过两颗行星运行轨迹的变化来判断撞击实验效果。而中国选择撞击的是一颗单独的近地小行星,这种类型更贴近真正对地球有威胁的行星类型。中国会测量其绕太阳转的轨道变化,获取的数据与实际防御场景更贴合,参考价值更大。

在数据收集方面,美国主要靠地面的望远镜和伴飞的小立方星,观测到的细节和角度有限。而中国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模式,航天器先凑近观察小行星的形状和轨迹,摸清情况后进行撞击。撞击后,母船会退到安全距离,用自带的高清相机、雷达设备近距离观察,能更细致地拍摄撞击瞬间的情况和飞出来的碎片,记录更全面。

美国DART任务主要是想证明动能撞击技术的可行性,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但中国的任务难度更高,需在差不多1000万公里外找准目标,对运算轨道、选撞击点的精度要求特别高。中国不仅想验证技术是否可行,更想确保效果实用,目标是让这颗小行星至少100年内不会威胁地球,考虑更为长远。

中国开展这项计划的价值远不止于防范小行星撞击。小行星撞击地球关乎全人类命运,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在计划之初就表示,任务完成后所获取的有价值的数据和研究成果,将与全球科学界共享,主动承担起对抗外星威胁的责任。

近年来,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太空军事化。美国成立了太空军,俄罗斯组建了空天军,中国也于去年成立了军事航天部队。此次撞击小行星任务中运用了诸多高精尖技术,如航天器在冲刺阶段需具备自主决策与轨迹调整能力,要对小行星轨道进行高精度测算,对导航也提出极高要求。若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军事研发阶段,将对提升军事实力产生重大推动作用。中国反导系统所应对的高速飞行目标与小行星同属高速移动目标,若能实现对小行星轨道的精准测算及航天器的精准撞击,这项技术运用到反导系统,可用于提前推算导弹轨迹,提升拦截武器的能力,实际应用效果值得期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