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圈近日因一场“舌战”掀起波澜——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围绕预制菜展开隔空交锋,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将餐饮行业对预制菜的争议推至台前。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的公开吐槽。9月10日,他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久未光顾西贝的他在机场门店用餐后发现,菜品几乎均为预制菜,但价格却居高不下,直言“太恶心”,并呼吁国家立法要求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并非罗永浩首次表达对预制菜的不满。去年11月,他就曾发文批评餐厅使用预制菜却不标注的行为,认为这属于“本质欺骗”,即便菜品安全美味,也违背了消费者知情权。
面对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于9月11日公开回应,强调西贝门店所有菜品均非预制菜,并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起诉罗永浩。他进一步解释称,预制菜是中央厨房完全加工好的成品,而西贝的菜品虽在中央厨房进行部分预处理(如切配、焯水),但烹饪、调味等关键环节均在门店完成,因此不符合预制菜定义。为自证清白,贾国龙宣布自9月12日起,全国370余家西贝门店将开放后厨参观,并推出“罗永浩菜单”供消费者监督。
这场交锋背后,是预制菜在餐饮行业日益普及引发的争议。公开资料显示,西贝餐饮集团成立于1988年,截至2025年已在全国62个城市开设近400家门店。尽管以西北菜为定位,但西贝曾因菜品价格较高屡遭消费者诟病。贾国龙此前回应“西贝贵”时曾表示,将努力改进让顾客觉得物超所值。
事实上,西贝并非预制菜领域的“门外汉”。2019年,品牌推出首款预制菜产品“贾国龙功夫菜羊蝎子”,并上线同名品牌主打家庭消费场景。然而,这一尝试并未取得预期成功。2022年媒体报道显示,其旗舰店销量最高的产品月均仅售100余份,多数菜品月销量不足百份。去年,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24年西贝功夫菜将转型聚焦杂粮主食赛道,并强调“不想成为预制菜公司,而是希望提高菜品标准化水平”。
预制菜的界定标准模糊,是引发争议的核心原因。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今年3月联合印发的通知,预制菜需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但行业内对“现炒”与“预制”的界限尚未达成共识。部分消费者认为,只要非门店现做的菜品均属预制菜;而餐饮商家则普遍将“中央厨房完全加工、门店仅需加热”的菜品定义为预制菜。例如,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曾公开表示,品牌央厨仅负责净菜切配,门店现炒,因此不属于预制菜。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其方便快捷,契合快节奏生活需求;反对者则担忧口感和新鲜度,且对食品安全存疑。有餐饮行业专家指出,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本身并无对错,但商家应尊重消费者知情权,明确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随着餐饮连锁化进程加速,预制菜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从简单的净菜加工到复杂的菜品烹饪,预制工艺的多样性导致“现炒”与“预制”的边界愈发模糊。部分商家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采用预制工艺,却在宣传中强调“现做”,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认知偏差。这场由罗永浩与贾国龙引发的争议,或许将成为推动行业规范化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