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知名企业家罗永浩与餐饮品牌西贝之间的争议引发了广泛关注。事件的起因是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餐厅使用预制菜,并批评其价格过高,直言“太恶心了”。这一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大量讨论。
面对罗永浩的指责,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他不仅公开了罗永浩一行人用餐时的菜单,还强调对方在用餐过程中表现出高度满意,但仅一小时后就改变了态度。贾国龙甚至表示,将考虑对罗永浩提起法律诉讼。
这场争议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双方都是公众人物,更因为事件本身充满了戏剧性。从法律角度看,罗永浩的指控缺乏实质性证据。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他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明来支持自己的说法。然而,目前罗永浩仅通过悬赏、朋友圈求助等方式试图收集证据,这种做法引发了不少质疑。
有分析指出,罗永浩此次“开炮”可能与他的个人影响力有关。近年来,他的视频播客节目播放量出现波动。例如,最新一期与仁科的访谈在B站获得了34.4万次播放,而早期与李想的访谈则达到了271.5万次。微博平台上,类似节目的播放量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数据变化是否与他的争议言论有关,目前尚无定论,但确实引发了外界的猜测。
与此同时,罗永浩的创业项目“细红线”也备受关注。今年以来,该公司仅推出了海外版AI助手J1 Assistant,并进行了少量招聘。年初,有消息称其裁撤了全部硬件团队,5月罗永浩现身百度杭州分公司,但后续融资情况仍不明朗。这些动态让外界对他的商业动向充满好奇。
回到争议本身,西贝的反应同样令人费解。贾国龙的强硬态度不仅没有平息舆论,反而激发了更多讨论。有观点认为,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是否使用预制菜,而在于价格与品质是否匹配。例如,今年2月,上海一家海底捞门店曾发生顾客向锅中小便的事件,但涉事门店仍正常运营,点评平台上好评居多,仅少数评论提及此事。这表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容忍度可能高于对价格的敏感度。
西贝此前也曾因定价问题引发争议。2020年,该公司前副总裁曾转发一条评论,称“餐品涨价被喷是因为95%的网友收入在5000元以下”,并附和“学习了”。当时,西贝的馒头售价21元,生菜49元,引发广泛讨论。尽管西贝后来澄清该副总裁已离职,但调查显示其争议言论实际发表于2020年4月,存在误导嫌疑。最终,该副总裁公开道歉,承认当时仍在职。
这些历史事件表明,西贝在公关处理上存在不足。此次因预制菜引发的争议,再次暴露了其在应对公众质疑时的短板。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或许是价格与性价比是否合理,而非是否使用预制菜。
尽管目前双方各执一词,但有观察人士认为,这场争议可能隐含其他目的。例如,罗永浩或许希望通过话题提升播客流量,而西贝则可能借此扩大品牌知名度。如果未来双方进行一场长时间访谈,或许会为事件带来新的转折。当然,这一切目前仅是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