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餐饮业风波,正将连锁西北菜品牌西贝推向舆论风暴的中心。这场争议始于消费者对菜品新鲜度的质疑,却在罗永浩的连续发声下演变为行业焦点事件,甚至意外带动了资本市场预制菜概念股的异动。
事件导火索是西贝发布的整改声明。该品牌承诺在10月1日前将8道招牌菜调整为"现做现炒现煮现烤现卤现熬",并宣布停用转基因大豆油。这份看似诚恳的致歉信却因细节披露引发更大争议——消费者发现此前这些菜品可能均属预制菜范畴,与创始人贾国龙"100%无预制菜"的公开表态形成鲜明矛盾。
罗永浩的介入将战火推向高潮。在声明发布22分钟后,这位科技圈意见领袖连发数十条微博,直指整改方案存在三大疑点:为何仅调整8道菜品?未被提及的菜品是否含有添加剂?所谓整改是否存在避税动机?其炮轰强度令这场商业纠纷迅速演变为公共事件。
更戏剧性的是,贾国龙此前将批评者称为"网络黑社会"的言论被翻出,导致罗永浩发起更猛烈反击。从税率争议到食材保质期,从转基因用油到门店扩张计划,双方隔空交锋的每个细节都被网友制作成段子广泛传播。其中"带孩子吃2岁西兰花""顾客是唯一现宰的"等调侃,精准戳中了餐饮业食材新鲜度的痛点。
资本市场对这场闹剧给出意外反馈。原本预期受利空影响的预制菜概念股,在事件曝光后集体走强,多只个股出现涨停或炸板现象。有投资者戏称:"贾总用个人影响力,免费给预制菜行业做了次全民科普。"
深挖事件背后,西贝的供应链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网友整理的信息显示,其烤鱼、羊排等招牌菜的原材料保质期最长可达2年,部分产品从生产到上桌间隔超过18个月。这种"冷冻-解冻-加热"的餐饮模式,与消费者认知中的现炒现做存在显著差异。
创始人贾国龙的创业史也被重新审视。这位58岁的内蒙古商人,从退学大学生到万元户,再到1993年创立西贝莜面村,其商业版图扩张始终伴随着争议。2019年西贝年营收达62亿元时,贾国龙曾公开表示要在2030年实现千亿目标。如今看来,这个宏伟蓝图或许需要重新评估餐饮消费趋势的变化。
在这场闹剧中,罗永浩完成了从"老赖"到消费者权益捍卫者的形象转变。而西贝则陷入品牌信任危机,有网友提议在其门店旁开设"东贝"现炒餐厅,提供"西贝做不了的和做得了的菜",这个带有黑色幽默的商业构想,意外获得大量支持。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此次事件暴露出餐饮业标准化与消费者认知的深层矛盾。当连锁品牌追求效率与规模时,如何平衡工业化生产与现做现卖的传统体验,将成为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