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预制菜在餐饮行业引发的讨论持续升温,其中关于税率认定的问题成为焦点。有观点认为,预制菜模式正在悄然改变餐饮行业的税收结构,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传统餐饮行业中,人工成本占据主导地位,从烹饪到服务,大量环节依赖人力。由于人力成本无法开具进项税发票,餐饮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主要集中于房租、水电及原材料采购,这部分占比相对较小。因此,餐饮行业被归类为服务业,适用6%的增值税率。若按照13%的税率征收,企业税负将显著加重。
预制菜的普及打破了这一成本结构。通过中央厨房或外部供应商,餐饮门店将复杂的加工环节转移至上游,门店主要承担简单的加热或装盘操作。此时,原材料成本(预制菜)成为主要支出,且这部分成本可开具进项税发票。餐饮企业的成本构成从“人力为主”转变为“原材料为主”,税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以工厂模式类比,中央厨房相当于生产流水线,餐饮门店则成为销售终端。总公司将预制菜配送至门店,这一过程被视为视同销售。企业可通过内部交易调整税负,例如优化采购渠道或调整定价策略。尽管这种模式本身不违规,但餐饮行业的本质已从纯粹的服务业向“食品加工+销售”混合模式转变。
目前,税务部门对预制菜的税率认定仍以“是否涉及加工过程”为标准。若门店对预制菜进行简单处理(如加热、装盘),则视为提供餐饮服务,适用6%税率;若直接销售未加工的包装食品,则按13%税率征收。然而,随着预制菜占比提升,餐饮门店的服务属性逐渐弱化,未来税率标准是否需要调整成为争议点。
有网友提出,税务认定应要求加工过程达到“从生到熟”的标准,但这一观点遭到反驳。例如,刺身、沙拉等生食菜品无需加热,若以“生熟”划分,将导致标准模糊且难以执行。税务标准需兼顾可操作性,避免因复杂化引发执行难题。
预制菜的兴起推动了餐饮行业供应链的升级,中央厨房模式提高了效率与卫生标准,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税收结构的改变也引发了关注。若餐饮企业通过预制菜模式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占比,而终端税率仍维持6%,是否会导致税负不公?这一问题尚未有明确答案,但已引发业内对税率与时俱进的讨论。
此前,某体检行业人士也曾从类似角度分析问题,指出行业间因信息差导致的认知偏差。预制菜争议的背后,折射出不同领域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差异。随着餐饮行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税务规则的适应性调整或将成为未来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