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驾普及下,激光雷达“量增价跌”,机器人市场能解盈利困局吗?

   时间:2025-09-17 16:53:3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禾赛科技在香港交易所敲响上市钟声时,市场情绪一度达到沸点。这家激光雷达企业以358亿港元的市值完成“美股+H股”双重上市,募资规模达41.60亿港元,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168.65倍。高瓴投资、Grab Holdings等基石投资者1.48亿美元的认购额,似乎印证着激光雷达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但繁荣表象下,行业盈利困境正逐渐浮出水面。

作为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在新能源车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但盈利企业却屈指可数。即便行业龙头禾赛科技,2025年一季度仍亏损1750万元,二季度才勉强扭亏;速腾聚创同期亏损更达1.5亿元。这种技术价值与商业回报的背离,与智能手机、电动车行业形成鲜明对比——当年苹果、三星借智能手机崛起,特斯拉、比亚迪靠电动车盈利,而激光雷达企业却在技术普及浪潮中陷入盈利困境。

全球市场格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Yole Group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占据全球95%的激光雷达市场份额,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图达通构成“四巨头”。海外先驱者如Velodyne被收购、Quanergy退市、Luminar深陷亏损,中国企业的技术与成本优势形成碾压态势。但市场扩张带来的不是利润增长,而是“量增价跌”的悖论:2025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预计达250万颗,平均售价却从2022年的8000-10000元跌至2000-3000元。

产业链地位的尴尬是核心症结。上游核心器件依赖进口,激光器与探测器占成本40%-50%,压缩空间有限;下游车企则将成本控制推向极致,速腾聚创二季度财报显示,两家主要客户转向战略供应商产品。这种“上下挤压”的生存环境,迫使企业陷入价格战。国盛证券数据显示,速腾产品价格从2023年的3000元降至2024年的2300元,禾赛产品从2500元降至2000元。技术路线趋同更加剧了竞争——半固态方案成为主流后,主流厂商产品参数趋近,客户选择转向价格导向。

面对汽车市场的困境,激光雷达企业将目光投向机器人领域。2025年上半年,禾赛科技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达9.83万,同比暴增7倍,占总出货量17.9%;速腾聚创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升至28.2%。这种转型源于机器人对三维感知的刚性需求——割草机器人需识别草坪边界,配送机器人要避开行人,工业机器人需精确定位货架,这些场景对激光雷达的依赖度远高于汽车。

机器人市场的盈利逻辑与汽车截然不同。速腾聚创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从13.6%提升至25.9%,主要得益于机器人等高价值业务。尽管机器人激光雷达单价从8700元降至4800元,但仍显著高于汽车市场的2000-3000元。更关键的是商业模式转变:机器人客户需要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而非标准化硬件。这种场景碎片化特征,使企业能通过“硬件平台+定制软件”模式服务细分市场,既降低成本又满足个性化需求。

但机器人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市场由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主导,但车载技术向机器人领域的迁移可能吸引华为、图达通等新进入者。更严峻的考验在于能力转型——从硬件供应商到解决方案提供商,企业需在技术、市场、生态等多个维度建立新壁垒。某机器人企业技术负责人指出:“客户更关注性能而非价格,但这种窗口期不会长期存在。”

激光雷达企业的命运,正站在技术普及与商业现实的十字路口。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尚未结束,机器人市场的竞争已悄然打响。能否在新的生态中建立差异化优势,将决定企业是突破盈利困局,还是陷入更深的市场漩涡。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