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近日完成H股零息可转债发行,标志着大型险企在境外资本市场的又一次重要布局。根据公告,该笔2030年到期的可转债本金总额达155.56亿港元,初始转股价设定为每股H股39.04港元,较认购协议签署日收盘价溢价21.24%。若全部转股,将新增约3.98亿股H股,占转换后H股总数的12.55%及总股本的3.98%。该债券将于9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
此次发行恰逢港股市场对保险板块估值修复期。数据显示,截至9月19日,中国太保H股年内涨幅达28.8%,显著优于A股5.73%的同期表现。尽管8月H股曾创下37.86港元的历史新高,接近转股价格,但受板块回调影响,当前股价已回落至30.94港元,较峰值下跌18%,最新市值约3173亿元。不过从经营数据看,公司延续稳健增长态势,2024年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25%和65%,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3.01%和10.95%的增速。
资本补充需求成为此次发债的核心驱动力。在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背景下,保险业资本监管趋严,尤其是长期保障型产品和巨灾风险敞口对核心资本提出更高要求。截至6月末,中国太保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9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64%,较2024年末有所提升。此次募资净额约154.8亿港元,将主要用于保险主业发展、"大康养+AI+国际化"三大战略实施及补充营运资金。可转债的"债转股"特性使其成为优化资本结构的理想工具——初期计入负债,转股后转为权益资本,相比配股增发对股东权益的稀释效应更小。
选择港股市场发行,既源于该市场对衍生品的较高接受度,也契合公司国际化战略。港股投资者结构多元,主权基金、养老金等长线资金活跃,能够承接大规模融资需求。通过H股融资,中国太保可提升国际知名度,为海外业务拓展奠定基础。据悉,此次发行获得多倍认购,最终配售对象以境外专业机构投资者为主。这种融资模式已形成示范效应,今年6月中国平安同样在港股发行117.65亿港元可转债,用于医疗养老战略及资本补充。
业务层面,中国太保正加速推进三大核心战略。作为排头兵的"大康养"战略,通过整合养老金融、健康险、康复医疗等资源,构建全周期服务链。旗下太保家园已在全国13个城市布局15个养老社区,提供超8800张床位,居家养老项目"百岁居"体验中心覆盖127个城市。投资端,公司加大权益配置力度,去年获批参与第二批中长期股票投资试点,额度不超过200亿元。今年6月设立的战新并购基金和致远1号证券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二级市场上,其持仓规模显著扩张,2023年末持有45只A股前十大流通股,市值93.77亿元;至今年6月末增至70只,市值跃升至279.2亿元。
权益投资对利润的贡献已初步显现,2024年公司实现投资收益269.07亿元,同比激增281.5%。但新会计准则下,大量权益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导致利润波动加剧。今年一季度,受股债市场回调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骤降至16.5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51.04亿元大幅下滑,当期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8.13%至96.27亿元。上半年总投资收益568.89亿元,同比增长1.52%,总投资收益率2.3%,低于新华保险的5.9%、中国人保的5.1%和中国人寿的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