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机器人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北京亦庄正以创新姿态引领中国机器人产业迈向新高度。在近期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产业发展论坛上,这片创新热土宣布启动"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通过构建全域人机协同的实训环境,加速推动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与行业应用场景。
经过十余年深耕,北京亦庄已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与六大类机器人的完整产业体系。区域内聚集的300余家企业涵盖星海图、优必选等领军者,构建起"1+6"产业格局——以核心零部件为支撑,延伸出人形、工业、特种、医疗、协作、物流六大机器人品类。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在关键技术突破领域,亦庄创新生态成效显著。通过实施"机器肢体"专项工程,本地企业在高强度本体、精密传感器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实现进口替代。整机制造呈现多元化发展,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并驾齐驱,特种机器人更在应急救援、深空探测等极端环境展现独特价值。
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先锋,北京亦庄将人工智能视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通过构建"算法-模型-场景-转化"创新链条,规划建设九大人工智能标杆场景,其中"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项目已形成示范效应。首批建设的智能工厂中,机器人自主完成从零部件加工到整机装配的全流程,展现"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柔性生产模式。
政策支持体系呈现立体化特征。新发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专项政策,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脑机接口、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攻关,对共建实验室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取得突破,每年1亿元"数据券"补贴企业采购训练数据,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开发者社区建设,有效破解数据采集成本高、场景落地难等痛点。
应用场景创新持续拓展产业边界。今年初开放的九大标杆场景已吸引超百家企业参与测试,其中高端制造场景实现机器人替代率达65%。特别在消费领域,全球首个机器人消费节创造惊人业绩:半个月内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突破3.3亿元,售出机器人超19万台,网络传播量近5亿次。这种"体验-销售-交付"一体化模式,正在重塑消费电子市场格局。
商业服务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占地800平方米的机器人主题餐厅成为网红打卡地,20余台机器人覆盖迎宾、烹饪、送餐全链条,更推出机器人乐队表演等沉浸式体验。全球首个机器人4S店颠覆传统销售模式,提供从产品展示、实景体验到维修保养的全周期服务,其共享平台已实现千台设备租赁,资源利用率提升40%。
产业生态培育呈现全链条特征。供应链响应平台通过发放"打样券"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中试产线建设获得专项资金支持。金融创新方面,机器人租赁保险补贴政策降低使用门槛,分期付款服务使个人消费者占比提升至35%。人才战略与清华、北航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海外人才引进计划每年吸引数十名顶尖专家落户。
在标准制定领域,北京亦庄牵头组建的机器人伦理委员会已发布三项团体标准,正在参与国际ISO标准制定。国际合作方面,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在双足步行机器人领域取得关键突破,相关技术指标超越欧美同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