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电源产业迎新临界点:MPS“双子星”方案破局效率体积成本难题

   时间:2025-09-21 00:26:34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电子工程领域,电源设计始终是产品性能提升的核心挑战。无论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还是工业物联网设备,用户虽不会直接关注电源模块,但其充电速度、适配器体积、待机功耗等体验细节,均与电源架构的先进性密切相关。2025年,随着全球能效标准升级、消费市场对便携性的极致追求,以及成本控制的刚性约束,传统电源方案已难以为继,行业迎来技术变革的关键节点。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正重塑电源技术路径。中国新发布的GB20943-2025标准要求20V/45W档位平均效率达91.1%,待机功耗低于50mW,并首次纳入轻载效率考核。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适配器体积的期待已从“烟盒大小”的65W快充头,转向“卡片尺寸”的140W笔记本电源。这种需求倒逼工程师在提升开关频率以缩小磁性元件体积时,不得不面对热管理难度指数级上升、电磁干扰加剧等连锁问题。传统硅基MOSFET架构在高频场景下的效率与散热瓶颈,使得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导体从“可选方案”升级为“必然选择”。

行业核心功率区间的“技术真空”进一步加剧了设计困境。20W以下低功率段,反激架构凭借成本优势仍占主导;300W以上高功率段,LLC谐振拓扑技术成熟。然而,75W至240W区间却成为“尴尬地带”——反激架构在百瓦级功率下效率与散热问题突出,LLC架构则因宽电压输出适应性差,难以满足消费电子动态需求。而手机快充、平板、笔记本等主流产品恰好集中于此,如何在此区间实现效率、体积与成本的平衡,成为厂商技术突破的关键。

成本控制的现实约束更让技术理想面临工程落地挑战。增加光耦、分立同步整流控制器等传统优化手段虽能提升性能,但会导致物料清单(BOM)膨胀、PCB布板面积紧张、生产良率下降,最终在成本核算环节被否决。行业迫切需要一种既能突破技术瓶颈,又能控制成本的集成化解决方案。

MPS推出的MPXG2100与MPG44100“双子星”组合,正是为应对这一挑战而生。MPXG2100主开关采用700V GaN FET,结合自适应零电压开关(ZVS)技术,通过副边同步信号与主边谷值检测的协同,使开关在接近零电压时导通,开关损耗较传统QR方案降低1%-2%。其内部集成同步整流控制器、100V SR MOSFET、隔离反馈电路(无需光耦)及X-cap放电电路,实现“单芯片全面整合”。在140W参考设计中,该方案较传统“PFC+QR”方案减少外部元件超25个,PCB面积缩小约20%,空载功耗压至20mW,远低于新国标要求。

针对百瓦级电源必需的功率因数校正(PFC)环节,MPS的MPG44100采用无桥图腾柱(TP-PFC)架构,将700V GaN HEMT与PFC控制器集成于7×7mm QFN封装,并引入无损电流采样技术,彻底取消大电流采样电阻,进一步降低损耗与体积。与MPXG2100搭配使用时,140W参考设计在90Vac输入下满载效率超93%,230Vac输入下超95%,整机效率提升约2%,电解电容用量减少25%。这一方案将传统笨重的PFC电路转化为紧凑模块,为笔记本适配器、显示器电源等应用提供了“减负”路径。

“双子星”组合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指标突破,更在于对电源设计范式的重构。其一,“GaN+ZVS”组合使开关损耗趋近于零,高频特性下磁性元件尺寸大幅缩小,功率密度显著提升;其二,集成方案将待机功耗压至20mW级别,为未来更严苛法规预留空间;其三,BOM优化带来的成本红利,在千万级量产中具有显著优势;其四,关键电路的芯片级集成降低了调试门槛,加速GaN与ZVS技术的普及;其五,这一方案折射出电源设计从“分立拼装”向“系统级芯片”演进的产业趋势,未来控制器、功率管、光耦等模块或被单芯片整合。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