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铁锅与食材在高温下碰撞出焦香,当颠勺动作激发出美拉德反应的独特风味,这场关于“锅气”的讨论在餐饮界掀起了一场热议。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与橡鹿机器人董事长杨建成,通过一场直播对谈,将人类大厨与AI炒菜机器人的厨艺较量推上风口浪尖。
“锅气”究竟是什么?周鸿祎用“挑剔吃客”的视角给出答案:当他空腹等待多半天后,尝过橡鹿机器人炒制的菜品,竟无法分辨出与人类大厨手艺的差异。这位以AI技术见长的企业家直言,所谓“机器味儿”的质疑并不成立,“就像大模型刚出现时被说‘有AI味’,但技术的进化速度远超想象,炒菜机器人同样能超越人类厨师的稳定性。”
这场争议的背后,是餐饮行业长期面临的痛点。橡鹿机器人创始人杨建成曾任职香格里拉集团CTO,他深知中餐后厨的困境:全球招募厨师难度攀升,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人员流失严重。自2021年成立起,公司便聚焦商用场景,通过毫米级控温、精准投料等技术,让单台设备3分钟完成一道菜,且实现“万台机器同菜同味”“单台机器万次炒制无差异”。截至目前,其产品累计出货量已逼近1万台。
技术突破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杨建成指出,机器人模式破解了三大矛盾:消费者对现炒菜品的期待、餐厅劳动力短缺的现实、以及预制菜引发的信任危机。“如果将预制菜与机器人现炒结合,既能满足百姓对新鲜食材的需求,又能解决餐饮企业标准化难题,这是三赢的局面。”他以直播中的场景为例,机器人可根据周鸿祎的口味偏好调整调味,这种个性化能力是传统预制菜难以实现的。
直播中,周鸿祎进一步提出生态化布局的建议:“炒菜机器人不应止步于设备,而需延伸至配料、净菜供应等产业链环节。”对此,杨建成透露,公司计划在四季度推出月租商业模式,整合上游食材供应与下游设备服务。这种“从锅到菜”的全链条覆盖,或将重新定义餐饮行业的运营逻辑。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讨论并未陷入“机器替代人类”的焦虑,反而勾勒出协作共生的图景:机器人承担重复性工作,人类大厨则专注创意研发与传统技艺传承。杨建成提出的“123公式”更具象化地展现了这种模式——一名厨工操作两台设备,效率可抵三名大厨,这恰好契合连锁餐饮扩张的需求。
当直播画面定格在机器人清洗厨具、人类厨师整理灶台的场景中,菜香与机械声交织成餐饮变革的缩影。技术与传统并非对立,正如周鸿祎所言:“让机器人复制烟火气,让大厨创造新可能,这才是行业升级的真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