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我国介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获突破,偏瘫患者经试验后恢复部分运动功能

   时间:2025-09-22 14:13:06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我国脑机接口技术领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由南开大学团队主导的国内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试验取得成功。一名67岁男性患者通过该技术配合康复训练,实现了从卧床半年到借助拐杖行走、独立饮水的显著改善,为运动功能障碍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这位患者因三次脑梗导致左侧肢体完全瘫痪,长期卧床且生活无法自理。今年6月,他成为国内首位接受介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医生通过颈部血管将直径仅0.3毫米的钛合金电极支架植入其大脑运动皮层对应血管壁,该装置可精准采集神经电信号并转化为运动指令。经过三个月系统康复训练,患者上肢肌力从0级恢复至3级,下肢肌力达到4级,不仅能完成独立站立、短距离行走,还可自主完成喝水、抓握等精细动作。

这项突破性技术采用微创介入方式,通过血管途径将电极植入脑组织表面,避免了传统开颅手术的风险。研发团队介绍,支架材料选用医用级钛合金与可降解高分子复合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植入后三个月可完全融入血管壁。目前该技术已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三甲医院启动多中心临床试验,累计治疗偏瘫患者23例,有效率达82.6%。

在技术标准化方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9月中旬正式发布《采用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术语》行业标准。该标准首次明确了脑电信号采集、解码算法、神经反馈等32项核心术语定义,为产品研发、临床评价和监管审批提供了统一规范。标准将于2026年初实施,同步配套的还有《脑机接口设备临床验证指南》等5项技术文件。

政策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提出分阶段发展目标:到2027年构建完整技术体系,实现电极芯片、信号处理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90%;到2030年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政策特别强调伦理规范建设,要求所有临床研究必须通过科技部《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审核。

据临床研究团队透露,该技术未来将拓展至截瘫、渐冻症、帕金森病等适应症。正在研发的第二代设备已实现无线传输功能,信号采集带宽提升至1000Hz,可解析更复杂的运动意图。随着材料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脑机接口有望在5年内实现从辅助治疗到功能替代的跨越式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