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期间,备受瞩目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正式对外公布。作为该榜单评选活动的评委之一,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徐强在论坛现场接受了媒体专访,就当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环境发表了独到见解。
这位同时身兼日本工程院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的学者指出,当下中国科研界普遍存在的“内卷”现象具有双重性。他分析认为,适度的竞争压力能够激发研究者的创新活力,但当外部评价标准过度单一化时,反而会削弱青年学者的自主探索精神。“真正的科研突破往往源于研究者内心的探索欲望,而非外在的考核指标。”徐强强调道。
在学术领域,徐强教授是纳米多孔材料研究方向的领军人物。其团队在催化反应机制与新能源应用领域取得系列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600篇。凭借持续的学术影响力,他自2015年起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成为国际化学界公认的权威专家。
针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徐强特别建议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他以自身经历为例,强调跨学科合作与长期积累的重要性:“我在日本、印度、欧洲的学术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研思维碰撞,往往能催生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或许正是其能够持续保持学术创造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