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卫星公司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射任务——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技术突破,更因一颗卫星搭载的特殊设备引发全球关注。
这颗卫星的"能量心脏"——全球首套全柔性卷迭式太阳翼,由中山德华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历时四年攻关研制。该设备突破传统设计框架,采用超弹性记忆复合材料展开机构与柔性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实现了重量、体积与发电效率的完美平衡。其收拢体积较传统设备缩小60%,发电效率提升15%,展开可靠性达99.9%,成为商业航天领域轻量化能源系统的标杆性成果。
德华芯片总经理杨文奕在技术发布会上透露,该成果源于企业从柔性材料研发向全产业链布局的战略转型。通过构建覆盖外延生长、芯片制造、电池电路设计等九大环节的技术体系,企业成功突破数十项关键工艺,实现了从实验室概念到工程化产品的跨越。这种"从材料到系统"的集成创新模式,不仅验证了空间能源系统轻量化设计的可行性,更通过工艺优化将全产业链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型号任务总指挥邱诗礼在接受采访时,详细阐述了项目管理的三大核心原则:建立覆盖长周期环节的技术风险识别机制,通过多轮推演制定应急预案;实施动态节点管控,确保验证环节"时间可压缩但质量不打折";推动设计-工艺-实验一体化协同,从源头减少技术迭代次数。这些管理创新为高风险航天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式。
作为国内该领域的先行者,德华芯片的技术突破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方面,其全柔性太阳翼技术使卫星有效载荷比提升25%,直接延长在轨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可控的关键部件研发,我国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游实现重要突破。目前,该技术已获得多项国际专利,相关产品进入量产准备阶段。
企业发展规划显示,德华芯片将于2026年在中山建成超2万平方米的研发制造基地。该基地将配备全自动数智化太阳电池阵生产线,通过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产能提升300%,产品一致性达99.5%以上。这种产能升级不仅满足国内商业航天爆发式增长需求,更为国际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随着新基地建设推进,德华芯片正与多家航天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下一代超轻型能源系统。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有望推动我国商业航天能源技术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全球航天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