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造浪》装置亮相美院:50吨海水涌动,解锁核聚变能源未来图景

   时间:2025-09-23 23:58:2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展厅,一件名为《造浪》的巨型装置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件由玻璃、金属、人造海水与造浪机构成的动态装置,长20米、宽6米、高0.3米,内部容纳了50吨淡蓝色海水,在机械驱动下呈现出规律性的涌动。作品由大太阳(合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成为“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展览的核心展品。

这件装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静态雕塑,而是一个持续运动的“生命体”。高强度玻璃与金属框架构成的透明立方体中,海水在造浪机作用下形成起伏的波浪,营造出既静谧又充满力量的沉浸式体验。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察海水的动态变化,仿佛将远方的海洋“邀请”至美术馆内部。艺术家通过这种形式,将抽象的能源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

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可控核聚变的科普意义。装置旁的说明显示,海水中的氘元素是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据计算,1升海水可提取0.03克氘,其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或336公斤煤炭。全球海洋中约蕴藏40万亿吨氘,按当前能源消耗水平计算,足够人类使用约100亿年。这种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潜力,使核聚变被称为“终极能源”。

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核聚变技术,展览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参观者可以通过水敏卡体验能源科普:将卡片浸入水中后,正面会显示相关图片,背面则附有文字说明。观众可对照展厅内的文献墙,进一步了解图片内容及其在能源发展史中的地位。这种参与式设计,使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许多观众在装置前长时间驻足。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家长表示:“以前觉得核聚变离生活很远,但今天看着这片海水,听着波浪声,孩子问我‘未来真的能用海水开车吗?’这种直观的体验让科学变得生动,也在孩子心中播下了探索的种子。”

展览信息显示,“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展将持续至10月12日,地点位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展厅。通过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这场展览试图引发公众对未来能源解决方案的关注与思考。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