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63岁老人张遂的“造机梦”:退休后开启新生活,房车旅行与造机并行

   时间:2025-09-23 18:53:3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四川遂宁,一位穿着围裙、脚踩拖鞋的老人,正蹲在院坝边的棚子里专注地制作机翼。钢架上焊接着竹条,雨水顺着棚沿滴落,而他的飞机半成品静静躺在院子里,被一张塑料布严严实实地盖着——这是63岁的张遂正在实现的儿时梦想。

张遂的人生轨迹与机械密不可分。17岁进入国营印染厂,他从锅炉工干到机械工,练就了画图纸、修设备的本领。2003年,工厂改制,他与同在纺织厂工作的妻子双双下岗。为了生计,两人开起鲫鱼餐馆,从后厨到前厅,硬是靠着钻研精神把小店经营成遂宁繁华街区的二十年老店。

60岁那年,张遂给自己买了辆房车,带着妻子开启退休生活。三年间,他们开着这辆跑了3万多公里的“移动小家”,穿越西北大地,在房车里煮面、泡茶,把年轻时错过的风景一一补回。直到2019年珠海航展上,一架架翱翔天际的飞机点燃了他埋藏半生的渴望——他要亲手造一架。

今年初,张遂在城郊租了间民房,把房车停在院里当“移动办公室”。每天清晨6点,他骑着餐馆买菜的三轮车穿过城市与工厂区,开始“上班”。飞机的骨架已用空心方钢搭建完成,装上了摩托车发动机和螺旋桨,驾驶舱里焊着把简易座椅。打开发动机,螺旋桨呼啸生风,张遂笑着说:“要是场地够大,现在就能跑起来。”

制作机翼时,他先用角铁搭出支撑结构,再粘上楠竹条。1.3万元的造价里,3000多元的发动机最贵。工作台上,侧面平视图、正面结构图等手绘图纸铺了一桌,这些“基本功”源自工厂岁月。遇到难题,他就上网查资料,边干边调整。“最难的是机身外壳,”他摸着未完工的飞机,“材料和技术都得摸索,只能慢慢来。”

对飞机的痴迷,始于张遂的童年。父母是工厂工人,他常独自摆弄自制玩具。看到书上的飞机插图会反复描摹,听到天空有轰鸣声就仰头追看。小学时参观机场的经历,更在他心里种下梦想:“当时激动得手都在抖,想着以后也要造一架。”

如今,餐馆交由经理打理,张遂把更多时间留给飞机。他估算已完成一半工作量,但超重的机身可能需要更换更大马力的发动机。“能离地一点就算成功,”他计划把成品捐给青少年机构做科普,“就当给儿时的自己一个交代。”

妻子对丈夫的“疯狂”早已习惯:“他说造飞机说了好多年,我以为是玩笑。”在她眼里,张遂始终是那个爱琢磨的人——工厂里修机器、餐馆里研发菜品,现在又把精力投入飞机。“这样挺好,他开心就行。”

尽管造飞机占用了大量时间,张遂仍没放下旅行计划。这个冬天,他打算开着房车带妻子去东北看雪。“人生嘛,就该做点喜欢的事。”说话间,他又低头修改起机翼的设计图,钢锯与竹条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在秋雨里格外清晰。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