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市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初秋的湖面泛着粼粼波光,一群身披深褐色羽毛的青头潜鸭刚刚结束长达两个月的繁殖季。这些被称作“鸟中大熊猫”的极危物种,正迎来科研团队新一轮的监测行动——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师生们手持观测设备,在芦苇荡与明水面交界处记录着关键生态数据。
“这只振翅频率每秒4.2次、飞行高度约3米的个体,通过羽毛蚀损状态可以判定是雌性。”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丁建群一边调整望远镜焦距,一边在记录本上标注数据。这些信息将同步上传至全国物种多样性监测平台,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支撑。自2014年启动系统研究以来,该团队已在济宁采煤塌陷湿地等区域建立长期观测点,首次确认了青头潜鸭在此地的稳定繁殖记录。
经过十年持续监测,科研人员已摸清当地青头潜鸭种群“家底”:目前济宁境内分布着近500只个体,主要栖息于水深0.5至1米的浅水区。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高晓冬指着远处交错的明水面与水生植被带解释:“这种生境结构能同时满足鸟类觅食、隐蔽和繁殖需求,我们正通过无人机航拍和样线调查,筛选出青头潜鸭最偏好的栖息地类型。”
基于科研团队提供的栖息地偏好数据,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启动了针对性修复工程。工作人员通过调控水深、优化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配比,在核心区域构建出符合青头潜鸭生境需求的微环境。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部长耿强表示:“现在我们能精准定位需要加强巡护的区域,去年冬季观测到的集群数量较往年增加了30%。”
在曲阜师范大学的实验室里,十年间积累的数万条观测数据正通过生态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采煤塌陷区经生态修复后形成的水陆交错带,意外成为青头潜鸭的重要栖息地。这种“变废为宝”的生态转化案例,为黄淮海平原湿地保护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