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极寒实验室里的坚守:曲阳科研团队接力探索“碳”监测新征程

   时间:2025-09-27 22:30:3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春节假期尚未结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在零下120摄氏度的低温真空球内,一台直径达2米的设备正在模拟太空极端环境,对全球首台宽幅高光谱温室气体成像监测仪器进行关键测试。这台设备将接受极端温度、真空环境的双重考验,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我国天基碳监测技术的突破。

在控制室内,天基碳监测突击队的科研人员正紧盯屏幕上的参数变化。他们需要将4000余个光谱数据转化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实际浓度值。"这项工作就像把天上的'彩色画面'翻译成地球的'呼吸数据'。"项目负责人杨溢介绍道。这位80后上海籍科学家已连续多年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任务节点卡在假期,我们只能轮流休息,确保研发进度"。

该团队自2008年起便开展天基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研究,经过十余年攻关,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与国际同类设备相比,新研制的监测仪光学总视场角扩大7.3倍,光谱分辨率提升100%,光谱采样率提高50%,信噪比增强30%。"我们要让仪器看得更广、更远、更清晰。"技术负责人丁雷解释,该设备视场幅宽达100公里,是国际标准的10倍,可大幅缩短全球及重点区域的探测周期。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的迭代创新。机械副主任设计师雷松涛带领团队攻克了设备"减重"难题:在保持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将600公斤的初始设计优化至300公斤。"这相当于给卫星'瘦身',同时要确保在温差200摄氏度、重力变化的环境下,结构形变不超过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光学副主任设计师成龙则专注于数据反演算法的优化,"我们要把温室气体浓度检测精度控制在百万分之一级别,就像在奥运游泳池里找出一滴墨水的变化"。

这支跨代际的科研团队由"60后"到"00后"的数十名研究人员组成,四代博士生接力传承核心技术。春节期间,团队采用"人停机不停"的轮班制,确保关键测试24小时不间断。综合电子学主任设计师张冬冬表示:"家住外地的同事初三就赶回来了,测试需要全程值守,设备可不会过节。"

在完成现有设备验收准备的同时,团队已启动新一代载荷的研发工作。"当前技术主要获取气体柱浓度,未来我们希望像CT扫描一样,获得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信息。"丁雷透露,新设备将重点突破甲烷等气体的立体监测技术,"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化学反应网络非常复杂,这需要更精密的探测手段"。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