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首日,全国高速公路迎来出行高峰,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激增。国家充电设施监测平台数据显示,当日高速公路充电量同比激增41.95%,创下历史新高。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预测,8天长假期间全国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将超6200万辆次,其中新能源汽车日均流量约1250万辆次,占比近20%,同比增长约30%。
出行高峰中,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在多地显现。9月30日,北京车主辰女士提前出发返乡,却在服务区遭遇4小时充电等待:排队3小时,充电1小时。"49号排队时前面还有14辆车,每个充电口要等40分钟。"她描述服务区充电场景时表示,4个充电桩前车辆排成长龙,高峰期供给严重不足。类似情况在国庆期间普遍存在,有网友反映即便服务区配备快充桩,仍因车型兼容性问题导致排队。
面对充电压力,各地探索多样化解决方案。四川省新能源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许智介绍,国庆首日当地充电车辆同比上涨51.46%,充电量达年均日水平的3.4倍。为应对激增需求,该公司采取三重措施:新增大功率充电桩、投放移动充电设备、增派现场服务人员。"我们在72个繁忙服务区部署154台移动充电桩,这种'充电宝'式设备可灵活调配。"同时,87个站点安排160名值守人员维护秩序。
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江苏电力部门推出"差异化充电引导":热门服务区充至70%电量可获优惠券,非热门站点分时段打折。通过APP实时推送桩位状态,在30个重点服务区预先部署32台移动充电设备,部分站点升级200千瓦超充桩,充电速度提升150%。国网江苏监控班班长杨理嘉透露,选择充至七成电量的车主最高可获30元优惠券,有效引导错峰充电。
部分车主选择"下高速充电"策略。北京市民王先生每次出行前都会规划充电路线:"现在电动车续航普遍达300-400公里,每行驶3-4小时就下高速到附近城市充电。"他发现,许多充电站设在高速出口5公里范围内,充电时可顺道游览或用餐,既解决续航焦虑又丰富行程。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提出,高速公路服务区空间有限,单纯扩大规模难持续。他建议将服务区打造成商业交流中心,面向周边乡村开放:"服务区一面连接高速,另一面连接广阔农村,充电时可带动乡村旅游,形成双赢局面。"这种思路为缓解充电压力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