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满月出现的日期可能因天文现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有时在十五,有时在十六,甚至可能出现在十四或十七。
要理解这一现象,需先了解两个关键的天文术语——“朔”和“望”。“朔”是指月球、地球与太阳近乎排成一条直线,且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状态。此时,月球背对地球的一面被太阳照亮,而面向地球的一面则处于黑暗中,因此从地球上看不见月亮,这标志着月相周期的开始。
“望”则是指月球、地球与太阳再次近乎排成一条直线,但此时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状态。此时,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完全被太阳照亮,形成我们熟悉的“满月”。
根据长期的天文观测数据,月亮在十六日达到满月的情况约占70%。这一现象与“朔”的发生时间密切相关。由于“朔”在一天中的发生时间分布较为均匀,而“望”通常在“朔”之后约14.77天(即14天18小时10分)出现。如果“朔”发生在中午12点之前,那么“望”可能会推迟到第十六天;如果“朔”发生在中午12点之后,“望”则更可能出现在第十五天。
由于“朔”在中午12点前发生的概率较高(约70%),因此“满月在十六”的情况更为常见。然而,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当“朔”发生在月球轨道的近地点附近时,月球运行速度较快,“望”可能会提前到第十四天;而当“朔”发生在远地点附近时,月球运行速度较慢,“望”则可能推迟到第十七天。不过,这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合计不足5%。
以近年来的天文现象为例,2021年的中秋节满月出现在第十七天,而上一次“十四圆”则要追溯到2009年。这些特殊情况虽然罕见,但也进一步证明了满月出现的日期并非固定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