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的晨曦中,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的矿区已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300吨级无人驾驶矿用卡车沿着预设路线精准行驶,这些钢铁巨兽在矿区道路上穿梭,构成了一幅科技感十足的工业画卷。
在无人驾驶集控中心,智能调度平台如同矿山的"数字大脑",实时映射着矿区全貌。电子屏幕上,代表无人矿卡的移动光点有序运行,技术员李佳树正全神贯注地监控着各项数据。当系统发出路径偏离预警时,他迅速通过远程控制调整参数,确保作业安全。"国庆期间我们更要保持警惕,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个生产流程。"这位"00后"技术员说道。
四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创新突击队队员刘沅鑫回忆:"最初5个人挤在简易办公室里,面对首台待改造的300吨级矿卡时,大家都有些无从下手。"当时这支年轻团队不会想到,他们即将成为国内露天煤矿无人驾驶技术的开拓者。2021年8月,随着国家能源集团重点科研项目启动,这支由49名专业人员组成的突击队正式成立。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多变的气候环境,团队先后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值班班长赵致亮介绍:"我们在设备性能优化、采矿工艺改进、安全运行保障等方面取得了42项关键技术突破。"这些创新成果直接推动了无人驾驶效率的持续提升。
目前,该矿区已完成60台300吨级矿用卡车和129台工程设备的智能化改造。自2023年5月实现安全员下车以来,无人驾驶系统已累计运行超过1.9万小时,完成剥离量2132.14万立方米,运输里程突破94万公里。这些数据背后,是突击队队员们日复一日的技术攻关和现场坚守。
国庆假期期间,突击队各岗位人员依然坚守一线。系统监控员李惠实时协调车辆运行,设备点检员李钧政仔细检查车载雷达,地图分析师徐飞及时更新路线数据。这些看似普通的工作,构成了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在集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操作台前的工作人员神情专注,用专业精神诠释着责任担当。
从最初的5人小组发展到如今的专业团队,从简易办公室到现代化集控中心,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青年队伍,正在用科技创新改写传统矿业的生产模式。"我们的目标是让每块煤炭都蕴含科技的温度。"赵致亮说。在准能集团,还有许多科技工作者像他们一样,在生产一线默默耕耘,用智慧和汗水推动着行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