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展示中国功夫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画面中,这台身披银灰色外壳的机器人扎着标准马步,面对教练的连续出拳,不仅左手精准格挡,右手还能同步反击,弓步冲拳时重心稳定如磐石。短短几十秒的演示,让全球科技爱好者对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展开了激烈讨论。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回应网友提问时明确表示,这段表演完全依靠AI驱动,而非远程操控。这一声明标志着机器人技术从简单重复劳动向实时复杂环境交互的跨越。与传统机器人通过“示教再现”学习动作不同,擎天柱需要实时应对对手出拳角度、步法偏移等变量,其决策能力已接近人类水平。
回顾发展历程,擎天柱的进化速度令人惊叹。2022年首次亮相时,它仅能完成搬运箱子、浇灌植物等基础任务,裸露的关节和机械结构显得颇为原始。2023年,其动作校准与平衡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已能在工厂中分类电池,并在公开活动中为人类提供酒水服务、进行简单对话。而2025年10月的这段功夫视频,则展示了其在环境感知和实时决策能力上的突破。
这种技术飞跃与特斯拉的巨额投入密不可分。2024年财报显示,Optimus项目投入超过120亿美元。马斯克的目标不仅是打造“家庭助手”,更是要开发“工业级人形机器人”——能上工地搬钢筋,能下矿井修设备,能进核辐射区救灾。他直言:“目前在所有项目中,擎天柱可能占用了我最多的精力。”
擎天柱的“大脑”与特斯拉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同源,其核心技术基于视觉感知和神经网络决策能力。通过摄像头与神经网络实现环境感知与动作决策,这种技术迁移为机器人应用开辟了新路径。硬件设计上,这台高约173厘米、重约57公斤的机器人,可承载45磅重量,举重能力高达150磅,全身配备了40个电动机械执行器,仅每只手臂就有12个执行器。
马斯克认为,研发人形机器人的根本难点在于硬件设计,尤其是手和前臂的工程难度最大。“人类的手是极其精妙的进化成果。驱动人手的大部分肌肉其实在小臂上,人手大约有27、28个自由度。”他透露,新一代人形机器人“擎天柱3”已进入设计敲定阶段,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正式上市,售价预计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这一价格甚至低于部分家用汽车。
特斯拉的快速进展为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设立了新的标杆。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如发那科、库卡,主要专注于固定环境下的机械臂应用,在动态环境应对和全身协调方面能力有限。而以往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机器人公司,虽然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运动能力,但其高度依赖预设程序和半遥控操作。特斯拉擎天柱的自主决策能力,代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
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球1.4亿个岗位可能被人形机器人替代,其中60%为重复性体力劳动。但与此同时,机器人普及也会催生新的职业机会,如机器人教练、维护工程师和协调员等。随着擎天柱能力的不断提升,安全问题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特斯拉研发团队设计了相关功能,让它能轻易地被人类切断电源,确保机器人与人类友好相处。
机器人“反击”能力的展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AI行为伦理的思考。当机器人能够在灾难现场灵活穿梭执行救援任务,在火星基地自主建设人类居住地,在养老院精准照顾老人起居,或许预示着人类与机器共生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