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月球盖房"从科幻想象走向工程实践,中国科研团队用一台自主研发的"月壤烧结制砖机"改写了人类太空建设的规则。这台机器无需从地球运输建材,仅凭月球本土的月壤与太阳光,就能在真空环境中烧制出强度堪比混凝土的新型砖块,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开辟了全新路径。
传统太空建设方案中,每公斤月球建材的运输成本高达数万美元。而新研发的制砖系统通过抛物面聚光镜将太阳光强度提升数千倍,配合光纤传导技术,能在月球表面直接产生1200℃以上的高温。实验数据显示,纯月壤原料经此工艺烧制后,抗压强度达到25MPa,远超普通砖块标准,既可用于建筑墙体,也能铺设道路或搭建设备平台。
研发过程充满挑战。团队耗时两年攻克三大技术难关:首先针对月球不同区域(玄武岩质/斜长岩质)的月壤成分差异,开发出多模式烧结程序;其次突破光纤耐高温极限,经历近百次熔毁试验才完成能量传输系统;最后通过模拟月球昼夜温差(-173℃至127℃)的环境测试,确保砖块在极端条件下不会开裂。
该技术的核心创新在于"就地取材"的工程思维。项目负责人解释:"月球表面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阳能相当于地球的2.5倍,而月壤中硅、铝、铁等氧化物含量超过45%,这些都是天然的建材原料。我们只是把太阳这个免费能源和月壤这个现成材料进行了最优组合。"
目前该技术已完成地面验证,但距离实际应用仍需跨越三道门槛:优化设备以适应月球微重力环境,开发能与机器人协同施工的模块化舱体,以及通过嫦娥八号(计划2028年发射)进行实地测试。工程师透露,最新改进型设备已将体积压缩至原型的1/3,重量减轻40%,更便于航天器搭载。
这项突破不仅改写了月球建设方案,更为深空探测提供了新思路。当被问及火星基地建设可能性时,团队成员展示了一张对比图表: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参与烧结反应,其土壤成分与月球存在60%以上的相似度。"只要解决辐射防护问题,同样的技术框架经过调整就能应用于火星。"
从神话中的广寒宫到工程意义上的月球居所,人类用科技将浪漫想象转化为现实可能。当第一块月壤砖在月球南极竖起时,它标记的不仅是建筑技术的突破,更是人类文明向深空拓展的新里程碑。